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魏孝文帝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948396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元禧,孝文帝之弟)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材料二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携带)粮,民物蕃息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赢得了一场平叛战争的最终胜利。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促成这一景象的治国思想和技术创新因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魏孝文帝末年到魏宣武帝之初,"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洛阳伽蓝记》卷四

材料二   朕(魏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三   484年,北魏政府诏令规定:"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后增调外帛满二匹。"

——《魏书食货志》

材料四   北魏中后期的魏孝文帝改革是对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一次全面肯定和总结……经过这一场伟大的民族融合,早先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都不再以一个单独的民族存在了,他们都接受了汉族的文化,融汇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经历了民族融合洗礼的中华民族,由于其他民族血液的补充,我们古老的民族与文化,都获得了新的力量,变得更有朝气,生机勃勃。

——《改革通鉴》


请回答:
(1)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直接促成了材料一中描述的这种情况的出现?
(2)材料二反映了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该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是哪项措施?该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魏孝文帝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请简要评述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的历史意义。
2021-04-01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中国人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2011年8月31日凤凰网历史许倬云《中国人为何2000年来一直自称汉人?》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四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汉朝政权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分析汉代是如何实现作者所强调的这一角度的?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9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12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