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9 题号:958709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时善教得民心”“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化之官),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摘自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击奸去奷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

——擒自商鞅《商君书·开塞》

材料三   战国时期诸侯争雄兼并战争连年不绝。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民的价值进一步受到重视。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一步总结道“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蒙。”“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摘编自张晋藩《民惟邦本:古代治国重要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商鞅两人治国主张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提出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以上材料均引自《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2018-12-16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孟子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
(3)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2020-10-20更新 | 1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主题二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

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主题三20世纪初期中国的思想交锋

(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日: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2018-02-17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