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 八年级 期中 2023-04-25 60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1.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安安同学下半夜起身去登山。山里半夜凄清的氛围让他感到寒冷与恐惧,她可以用《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来体现这种心情。
2023-04-25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易(0.8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纺、麻桌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2.[甲]属于“风雅颂”中的《______________》篇;[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人名)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为外人道也(              )       (2)杨而从之(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从[乙]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可知“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从[丙]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可看出杨氏是要定居穴中的。
6.[乙][丙]所描绘的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语回答)
7.对上述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写了一个男子思念追求女子的过程,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乙]中是渔人偶然发现了桃花源,[丙]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丙]文中的民众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丙]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的”“得”“地”的前世今生

①几年来,在学生作文、荧屏字幕,乃至报纸杂志上,结构助词“的”和“地”混淆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开始扩展到“得”字了。就连某知名报纸上也出现了“乌鸦远比人们想象得更聪明”的表述。

②人们不禁要问:                            

③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得”“地”三个字同属于结构助词,一般置于一个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用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特别是句子中语汇之间的关系。

④不过,上述“的”“得”“地”的用法,并不是自古以来一直这样清楚而固定的。

⑤ ……

⑥“地”字,据现代学者推测同样源于“之”或“者”,在古代白话中经常会与“底”或“的”字互换。同时,“地”字也可特别用来表示谓语的修饰语,与今天汉语规范语法中“地”字的用法一样。

⑦“得”字,则经历过一个不太一样的过程。其表示可能性或者结果与程度状态的含义,很可能来源于它的本来实词含义,即“得到”“获得”以及后来的引申义“能够”“完成”再经过一个虚词化的过程后,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结构助词。

⑧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这种混乱甚至持续到了近现代。白话文运动中,还曾讨论过是否应区分“的”“得”“地”“底”的用法,最终结论是可以依照个人喜好和写作习惯自行选用。胡适主张一律用的”;而鲁迅、胡适、老舍等人的作品,则是“的”“得”“地”不分。

⑩直到1956年,由中国政府主导编订和推广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才最终规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的”“得”“地”三个字各自的语法含义与用途。从学术界的观点看,“的、地、得”的分工使得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更为科学、精密,这是现代汉语书面语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权威辞书都是主张给予严格区分的。毕竟“的”“得”“地”涉及的是语法,对这三者进行区分是必要的。

8.“乌鸦远比人们想象得更聪明”中的“得”应改为“的”。下列加点的“的”与此句中“想象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
B.“的、地、得”的分工使得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更为科学、精密。
C.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权威辞书都是主张给予严格区分的。
D.“的”“得”“地”涉及的是语法,语法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必须遵循的规则。
9.下面四个句子是第⑤段的内容,其正确排序是B-____________________
A唐宋时期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献中,“底”字的用法基本与今天的“的”字相同,用来标志修饰名词的定语或者所属关系,如“文王底说”(周文王的说法)
B.“的”字源于古白话中的“底”字。
C.到元代,“的”字逐渐获得了“底”作为结构助词的意义,并最终大规模取代了“底”字。
D.“底”字在古代曾可用做代词,作为“之”或“者”的一种音变,用来表示“什么”或者这个”如“干卿底事”(关你(卿)什么事?)
10.联系全文内容,在第2段的横线处填人恰当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请具体阐明理由。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便要凿牙穿眼的”中“的”字与今天的规范用法相同,而“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中“的”字在今天的规范语法中则应为“得”。有意思的是,这一回中还出现了“疼得好些”,此处的“得”与今天规范语法相同。足见那时的作家们对“的”“得”“地”三字的使用较为随意,并无一定之规。

2023-04-25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格兰来的洋大夫(节选)

朱石生

①科龄和李小川来到京施医院遗址。医院前身是个佛寺,门前当街有两根柱子,近二十米高,是当初挂旌幡的旗杆。义和团曾试图烧掉这两根柱子,没成功,但房子都被烧毁了,拿得动的东西都被劫走,剩下的家什全被砸烂。看着满地狼藉,李医生叹了一口气:“京施医院办了四十年,我们治疗过的病人超过一百万,现在成了这个样子。”

②科龄来北京,带着自己的梦,建立医学院的梦。但眼下他有更迫切的任务,就是把眼前这片瓦砾堆恢复成一所医院。

③一个横在眼前的难题是,他请不起施工队。伦敦总会每年只提供十多英镑的活动费用,那最多能买一些办公用品,房子问题怎么解决?他在废墟里四处转,转到后院,发现倒塌的马厩紧挨着院墙,墙外有个粮仓,里面没东西,似乎闲置着。科龄去找物业主人打听,业主听说科龄在找地方重建医院,很痛快地说,反正房子也是闲着,你们随便用,不用给钱。

④粮仓很破旧,让科龄想起朝阳的那个猪圈,一样的残败,一样的茅草屋顶,屋顶里一样有许多老鼠。李医生召回老医院里的几位勤杂工,把房子整理好,用作门诊部。科龄用那点可怜的经费,加上自己的工资,买了一些药品和一些器材,买不起的东西就试着自己拼。做细菌培养的孵化箱是饼干罐改制的,下面用酒精灯加热,一个普通温度计塞进罐子里,根据读到的读数手工调整温度。

⑤粮仓改建完成后,那个马厩也要利用起来。烧毁的主要是屋顶和门窗,墙壁主体还在,把墙补补,从其他废墟里捡一些材料,重新做了个屋顶,把门窗修好,这就是住院部。

⑥各处清理干净之后,工人们居然还倒腾出一间小房,权当医生宿舍。科龄挂出通知。京施医院恢复免费看病。很快,门外的病人就排成了长队,有小贩,有乞巧,有吸鸦片破产的流浪汉,他们身上永远有臭味,走到哪里就把虱子和跳蚤带到哪里。病人进诊室之后,科龄依照中国风俗,首先要问“吃了吗”,而答案永远是“好几天没吃一口东西”。于是他从几乎透明的钱包里再抠出几个铜板,每天在诊室里准备一点小米粥或是窝窝头。

⑦冬天很快到来,北京的夜里,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度,许多乞丐冻伤,溃裂的伤口继发坏疽感染。到了这一步,科龄需要给他们截肢,那就得有手术室。勤杂工拿出本事,又整理好一间小屋,地板是用碎砖临时铺的,没有专用的手术台,勤杂工从残破的家具里拆出木条和木板,自己做了个架子,上面搁一块厚实的门板就可以开张。科龄的日记里说:“刚到北京不久开始做各种大手术,效果相当好。

⑧能给病人做截肢,一般的医生会觉得已经仁至义尽,但科龄看着只有残肢的病人,觉导难受,于是又挤出一点钱,自己用木头做假肢,给那些病人安装好。

⑨有个吸鸦片耗尽家财的人,头朝下掉进井里,没想到井底没水,只有厚厚的淤泥。冲力撕开了他的头皮,污泥淹没他半个脑袋,口鼻却还露在外面。朋友们找到,把他拖上来到科龄的诊室。这时已经是深夜,科龄忙了一天,几乎站着就能睡着,但他打起精神,给病清创止血,缝合头上的豁口。

⑩他边缝边想,在朝阳,刘亦@就可以做这种处理,如果我能办起医学院,培养出一批批的刘亦,那能救助多少这样的病人?


[注释]①指科龄,英国伦敦会的医疗传教士,北京协和医学堂首位校长。“科龄”是他中国名字。本文节选自作者的中篇纪实文学作品《苏格兰来的洋大夫》。②刘亦:中国科龄在朝阳行医时的助手。
12.概括科龄在重建京施医院过程中所做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住院部→建手术室
13.关于本文中次要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小川医生不仅是京施医院的职员,也是京施医院的建设者。
B.房主免费提供粮仓建医院,反映出科龄来华救助行为之感人。
C.作者交代病人的身份,赞扬了科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D.在科龄救治的病人身上,可以看到晚清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
14.比较阅读,分析原句的语言表现力。
原句:于是他从几乎透明的钱包里再报出几个铜板,每天在诊室里准备一点小米粥或是窝窝头。
改句:于是他从钱包里再拿出几个铜板,每天在诊室里准备小米粥或是窝窝头。
15.联系全文和相关注释,简析结尾的妙处。
2023-04-25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16. 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选择题。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
D.“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五、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17.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圆豆同学推荐大家采用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并请你完成下面表格的内容。
方法提要阅读任务
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可以选择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任务一:学完教材中《诗经》二首以后,小九同学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向她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任务二:橙子同学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1)根据上述“方法提要”,请推测圆豆推荐大家采用的阅读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务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务二:(               )
2023-04-25更新 | 29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18. 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的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2023-04-04更新 | 960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19. 题目:从此,我不再低头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2023-04-2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名句名篇默写
1
文言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选择题
1
名著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名句名篇默写
10.8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二、文言文阅读
2-70.85陶渊明(365-427)  小说类对比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8-110.65事理说明文
12-150.15小说
四、选择题
160.65文学常识综合  文化常识综合
五、名著阅读
170.65《经典常谈》
180.65《经典常谈》
六、作文
190.4全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