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李贺(790-816)
题型: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11334344
【人物名片】
传记人物   

李贺(字长吉)

●生于790年,为唐宗室后裔,家族已没落。

●7岁能作诗,18岁诗名远播。

●810年,因妒才者的流言被取消考试资格。后经人推荐任九品奉礼郎。

●813年一816年,因朝廷重用武士,轻视儒生,辞官回昌谷故居。

●816年,病卒,年仅27岁。



传记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

●813年,出生。

●“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

●多次应举失败,837年进士及第。

●受节度使王茂元赏识,被招为女婿,因此被卷入政治漩涡,一生不得志。



【人物传记】

李长吉小传

【唐】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负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李贺背包骑驴,有感而作诗,“恒”字乃见此为常事。李贺善于积累,苦心孤谐,并自得其间。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甲)”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亦不复省(乙)。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时有著,随弃之。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推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

(选自《李义山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叙:序文,这里指作序。②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③从:使……跟从。④距驴:弱驴。⑤足成:补足完成。⑥省:察看。
【人物诗作】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①关山五十州:指唐代中央政府不能控制的区域。②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③若个:谁,哪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语长吉之事尤             前人之述
B.未得题然后为诗          求古仁人之心
C.一古破锦囊               至于者歌于途
D.所至时有著               异二者之为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则 天 之 高 邈 帝 之 尊 严 亦 宜 有 人 物 文 采 愈 此 世 者 何 独 眷 眷 于 长 吉 而 使 其 不 寿 耶?
3.用现代汉语写出划线句的意思。
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
4.阅读《李长吉小传》,仔细体会李贺性情。参考已有批注,从【甲】【乙】两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甲】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乙】投他囊中,亦不复省。
5.《南园十三首(其五)》诗的最后两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人物名片】和【人物诗作】品析。
6.《李长吉小传》末段连续发问,有学者评价此文为“寄寓感怀”之作。请结合以上所有材料,印证学者的评价。
19-20九年级上·浙江·期中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古诗文阅读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丙】

良将李牧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以   防备B.改容车 “式”同“轼”,扶轼。
C.使人称   感谢D.士吏   “被”同“披”,穿着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细柳   上自劳B.天子   九十
C.不闻天子之       持节将军D.已而细柳军 天子
3.对甲文理解错误的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4.下面对乙文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本文层次清晰。第一段是事件背景的呈现,第二段写皇帝劳军的情况,最后写劳军后皇帝和群臣的反应。
B.持节是一种古代礼仪,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
C.本文着力刻画的人物是汉文帝,全文通过记叙他劳军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开明、识大体的皇帝。
D.本文在写作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是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凸显人物的特点
5.下面对丙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D.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打败匈奴。
6.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限划两处)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2022-09-03更新 | 1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乏其身(         )
(2)益其所不能(         )
2.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于人也   心非B.其心志   耐劳
C.人恒   但求无D.而后   户晓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根据诗文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相关名句积累

雁门太守行引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将士们(1)_________的决心。这是国之幸运。(2)______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文中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国家内无贤士,外无侵扰,往往会(3)_________。这是国之不幸。(4)______
2022-10-31更新 | 1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是唐代的_____(人名),他是“长吉体”诗的开创者;《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苏轼,他被后人认为是“豪放词”的鼻祖。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所写战争的时间段是从白天到半夜。
B.【乙】文作者游承天寺的时间是冬天的夜晚。
C.【甲】诗写战斗场景,色彩浓艳,想象奇特。
D.【乙】文写生活情境,叙事详细,议论严密。
4.【甲】诗描写战争的艰苦和惨烈,赞扬了将士们_____________的精神风貌;【乙】文描绘夜游时的月色美景,表达了苏轼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021-01-26更新 | 2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