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铁犁牛耕的使用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6 题号:18796016
恩格斯曾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劳动力】

材料一     见下表

下表是中国古代(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断面西汉
2年)
西晋
280年)
唐代
742年)
北宋
1102年)
南宋
1208年)
明代
1460年)
清代
1820年)
南方地区人口占比24.04%48.11%44.24%63.42%53.98%58.33%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
【劳动工具】

材料二   劳动工具体现生产力的进步

①铁农具(出土文物)②耧车(模型)③石器(素描图)
(2)请把材料二中三件劳动工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只写序号)。如果要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进行研究的话,以上哪一工具具有更高的证据价值?并说明理由。
【劳动技术】

材料三   农业著作记录农业生产

著作记载
《齐民要术》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悦以使人,人忘其劳。且须调习器械,务令快利。
《农政全书》如耧锄镫锄耘爪(注:此为农具)之类,是其变也;至于薅马薅鼓(注:此为农具),又其辅也。尚度而用之,则知水陆之耘事,有大功利在矣。
(3)对比材料三中两本农业著作的记载,指出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劳动成果】

材料四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成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4)材料四中的文献分别记载了哪两项发明?根据材料内容,选择一项发明,说说该发明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两项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劳动智慧】

材料五   我国古代农学始终遵循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发展农业的准则。这种把自然与社会看为一个统一整体、把农业生产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尊重自然、重视生态环境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闪耀着极其光辉的思想,应当继承发扬,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农业博物馆《五千年农耕的智慧》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归纳出中国古代农耕的智慧。并据此简要说明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2023·山东滨州·一模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读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三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结合所学知识
(1)据材料一中的图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天府”是指哪一地区?成为“天府”主要得益于谁主持修建的什么水利工程?
(3)材料三中这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4)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那么他变法的目的达到没有?请说明理由。
2023-10-23更新 | 79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历史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它就在我们身边。某校七年级学生举办了中国古代人类文明图片展,请你结合这次活动进行问题探究。
【工具话发展】

(1)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说一说使用图1这种工具的时代被称为什么时代。举出一例这个时代的远古居民。
(2)图2中的农具出现在什么时期?
【遗存现变革】

材料一   “秦国君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允土地自由买卖。”

材料二   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3)材料一中的秦国君是指谁?
(4)根据以上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改革中最有利于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和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别是哪一条?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旧贵族诽谤商鞅”的原因。
2019-10-28更新 | 81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耕作技术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这是划时代的进步。

——《中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指出农耕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指什么?这导致哪一传统的土地制度走向瓦解?

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


(2)据材料二指出“不同学派,各陈其说”是指战国时期哪一历史现象?秦统一中国后为巩固统一统治者采用了哪一学派的主张?

材料三: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变法潮流中哪一变法的成效最大?材料中“社会转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材料四: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4)据材料四示意图简述秦朝是怎样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要求: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字数不超过100字)
2023-11-30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