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动荡的春秋时期 > 春秋争霸 > 春秋争霸的评价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 题号:2171941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记载“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翻译:家书到了后请都要回复,回信时要告诉我,官府颁发的授爵通知到没到家?)

——摘编自《现存最早的家书之——睡虎地4号慕木牍》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4)材料四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5)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落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交通的不便,再加上诸侯国与王室又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上述问题,说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利弊。
2024-05-06更新 | 3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由于长期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大动荡,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后期农业上出现的技术革新及这一技术革新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述诸侯国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进行客观的评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各家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的主要目的和形成“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材料三中的“繁荣局面”主要出现在哪一领域?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请举出其中的三个学派。
2023-11-16更新 | 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争霸形势图》

材料二


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 统一文字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中国历史》六上


(1)材料一图中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材料二图1中文字被称为什么?根据图2结合知识写出统一文字的重要历史意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百家争鸣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022-08-14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