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引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议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材料四: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918年至1919年元旦,李大钊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开始向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改编自岳麓版历史教材八上


(1)材料一中,给大清国带来了些许新的气象的是什么运动?请列举出运动中创办的一个代表性军事工厂。材料二中,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
(3)根据材料四,1918年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基本特点
2017-06-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古今中外,危机与改革相伴随,直面危机,勇于改革,是人类追求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内容包括: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织、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踢宅。3、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七年级历史救学参考岳麓版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次变法?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其变法内容中哪一条最重要?(答案填数字序号即可,不必照抄内容)
材料二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诏令,实施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但“改科举、废八股”的诏令引发各地士人“民情汹汹,群起反对”,而军事上的措施既少又空洞无法实施。……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这些诏令始终停留在纸面上。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记载“西后待皇上疾声厉色,呵斥之声不绝。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诸臣之敢履次抗拂上(皇上)意者,皆以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上(皇上、所倚者,唯军机四章京而已。”
——八年级历史教学参考岳麓版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哪次变法?变法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要走自己的路,不要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历次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3)材料三中所称“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典型事例是什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什么?
(4)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促使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共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扣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思想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改编自华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的四则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2)图2中的人物为了宣传变革思想,创办了什么报刊?

(3)图3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4)图4人物所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标志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二,说说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从1895年至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甲午战争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
——摘自许知远《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
材料三: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共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扣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思想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改编自华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各是什么?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传播了哪些“新思想、新理论”?
(4)根据材料三,说说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目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