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郑和下西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开通了。唐朝时,这条道路上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高僧玄奖西行求法也曾经过这条道路,其弟子记录他沿途见闻的著作为唐朝提供了西域名国的基本状况。

材料二   明初,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到法各地,先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表示通好的愿望,同当地的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

材料三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还担心国家领土主校受到侵犯……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材料一中的“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的名称是什么?材料中涉及的“记录他沿、途见闻的著作”的名称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请写出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不良后果。
(4)通过上述朝代不同的对外政策,谈谈你获得的历史感悟。
7日内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七年级下册期末考前必背清单之必会术语(13—21课)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5世纪,明成祖为他配备了医官、文书、通事、火长等军士和后勤人员,两万余人先后七下西洋,……建立了庞大的朝贡系统”。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
7日内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七年级下册期末考前必背清单之必考年表(13—21课
选择题-单题 | 容易(0.94) |
3 . “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A.甘英B.鉴真C.郑和D.马可·波罗
7日内更新 | 93次组卷 | 4卷引用:七年级下册期末考前必刷专题之选择题易错易混30题专训
4 . 下面为小明同学搜集的纪念币和撰写的说明词,其中正确的有(     
①成吉思汗,蒙古族的杰出领袖,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②郑和,伟大的航海家,曾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③戚继光,民族英雄,在东南沿海地区领导抗倭斗争
④郑成功,民族英雄,1662年,从葡萄牙手中收复台湾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日内更新 | 52次组卷 | 3卷引用:七年级下册期末考前必刷专题之选择题易错易混30题专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侧是某同学的制作的学习笔记。★处内容应是(     

A.国家疆域拓展B.中外文化交流
C.民族关系发展D.海外贸易兴盛
7日内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辽宁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丝绸之路示意图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图中的主要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A”点的历史地位。
(2)据材料二,建构郑和下西洋的知识结构。概括材料一、二反映历史事件的相同点。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7 中国古代史 (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
7 . 某班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主题进行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板块一 政治篇】

材料一   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

——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板块二 经济篇】

【板块三 对外交往篇】

材料三   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摘自《唐大和上东征传》

材料四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摘自《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1)写出材料一中“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的名称及创建者。材料二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请按照示例,将“经济篇”中的农具填入相应的朝代。
示例:春秋战国时期:C
西汉时期:_______
唐朝时期:_______
宋朝时期:_______
(3)请从“对外交往篇”中任选一则材料,介绍其反映的历史事件。(要求:写出事件名称、朝代及影响)
7日内更新 | 90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4 中国史(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辽宁专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上图展现了明朝时期远洋航行的壮举,请结合所学知识介绍一下这一壮举。

材料二   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还曾经认为:“民俗易器,洋商杂处,必致滋事。”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中国在必需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金卫星《中美关系史纲》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明清对外政策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52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中国古代史(非选择题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
9 .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图二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

材料二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而缠迷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英国学者威尔斯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唐人的文化精神,结合所学知识,举一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材料三   明成祖时期,中国出现了“永乐之治”。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远洋期间,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这对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产生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4)综合以上探究,你认为一种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何在?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3 中国史+世界史(非选择题42题)-【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明朝郑和7次下西洋,规模浩大,在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其最远到达(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
C.马六甲海峡及沿岸D.地中海和红海沿岸
7日内更新 | 96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中国古代史(四)(选择题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