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探究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业从弱到强、从学习到推广。今天,中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历史镜头一起来探讨中国的工业发展之路:

镜头一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

镜头二   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提高到850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8000万吨,甚至9000万吨。最后毛泽东下了决心,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镜头三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1)从上述三个镜头中任选两个,分别概括其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历程中扮演的角色。
(2)在你概括出的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历程中,你认为哪一阶段的发展更值得今天反思和借鉴?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2020-04-13更新 | 6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中考一轮复习月考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 1953 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了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

材料二 :八大二次会议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 “一天等于 20 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 8 年 或者 10 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为中心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带来严重后果。 

材料三 :中共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经济改革的大转变,是中国革命手段的重大改变,确定邓小平为中国最高领导者的地位,到 1978 年底才实现,邓的改革程序才得以开始。


回答问题:
(1)请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和对资本主义工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2)请据材料二,指出“大跃进”运动的中心和它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邓的改革程序”开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4)据上述材料,我国在1953—1978年的探索历程中,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借鉴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2017-04-1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学校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卷
3 . 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定义,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被中国共产党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

材料一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后毛泽东时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标志着邓小平成为最高领导人,并通过了一些加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键性决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二)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阶段

材料三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某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


(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

材料四   如果说1978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当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那么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即成为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又一里程碑。

——摘编自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四)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

材料五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结合材料一分析,“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主要是指什么事件遗留的问题?该讲话为接下来的哪个会议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邓小平最早在哪一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的?在下一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该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从而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在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你觉得它的精髓是什么?
2020-08-2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改革与创新是人类得以进步、飞跃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二: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周熙明《丘吉尔的名言与俾斯麦的一个预言》

材料三: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

                              ——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材料四: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蔡跃蕾、张伟《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材料五: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用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改革必然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的措施是什么?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判断当时中日两国正在进行什么改革?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大胜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请说明理由。
(4)材料四中罗斯福为应对危机而进行“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它的主要特征和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是从哪一重大会议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请举例说明“特色”之处(至少两例)。
(6)上述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崛起之路,曲折而又艰辛,历史上许多经验,值得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以及陆军和海军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巩固了中国在南方的力量,并通过陆路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国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迎来了一个贸易和工业增长的时代。……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虽然这次与前两次相比有些逊色,但中国强大的力量仍给这一地区留下了很深印象。

——王赓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公平贸易,并将海外的先进文化与科技带回国内,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

材料三   乾隆帝曾说:“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从乾隆到嘉庆、道光多个皇帝,都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

材料四   实行一口通商之后两年,即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请制订《防范夷商规条》,即“防夷五事”:永行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必须冬住者只准在澳门居住;外商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禁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严禁外商雇人传递消息;于外国商船停泊处拨营员弹压稽查。简单地说就是,来华的外商要受到严密监视,只准在每年的5月至10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且停留在广州期间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的“夷馆”内,此外还特别规定“番妇”不能随同前往。这些政策目的在于确保皇帝手下的官员能够绝对控制所有发生的贸易活动,并防止中外民间的自由交往。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中国古代三次崛起体现出的共同特征。
(2)材料三和材料四体现了清朝的什么对外政策?这种政策的实行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至少回答两个方面)
(3)你认为中国如何才能实现第四次崛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五计划”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一例。简要说明”一五计划”的实施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二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严重失误是什么?“六五”计划开始,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这得益于1978年我党的一个伟大的决策,请问是什么?
(3)材料二中“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指出坚持全而建成小康社会……”请问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是在什么时候,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展示了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通过对这一历程的探究,你认为最值得借鉴的经验是什么?
2018-07-1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太平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试八年级历史试题
7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资料来源: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材料三



(1)指出材料一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写出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指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材料三图的会议作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梦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有何经验值得后人借鉴?
2018-07-0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B.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C.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D.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 . 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促进经济的发展都做过有益的探索。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彼此间也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宝贵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后,中国开始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经济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三: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演说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新路”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罗斯福是在什么背景下所作的这场演说?罗斯福为了纠正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依靠这种“新应用”的特点是什么?依靠这种“新应用”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试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回答)

(4)他们的改革对我们国家当今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2017-12-1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崇仁县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披荆斩棘,不懈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材料二 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习近平

材料三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

材料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材料一中提到的会议是哪次会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探寻的正确的建设道路是什么?习近平在哪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央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3)材料三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怎样的划时代意义?中国农民为“奏响改革的序曲”首创了什么制度?
(4)根据材料四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2019-07-2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2019学年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