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1 道试题
1 .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的影响,人类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气溶胶等,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反过来威胁到人类的生产生活——这是“碳中和”问题的由来。“碳中和”就是大气中碳的收支相抵,从而抑制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暖。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与此项目标不符的是(       
A.退耕还林B.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C.节约用电D.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2023-08-0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2 . 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焚烧农作物的秸秆B.常常用一次性木筷
C.过节时燃放大量烟花D.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2023-08-07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3 .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我国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人类的一些活动抵消。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探究一: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三组密闭装置(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能释放二氧化碳)。
(1)植物放入密闭装置之前需要进行暗处理的目的是______
(2)三组装置都要放置在______环境中几小时,然后各自取出叶片脱色后,滴加______
(3)推测实验结果,叶片变蓝的是______装置,不能变蓝的是______
探究二: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吗?
(4)兴趣小组用金鱼藻依图二的装置进行了实验,将快要熄灭的木条放入收集的气体中时,出现的现象是______,说明金鱼藻在光下产生了______
(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有______。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做的是______
2023-08-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4 . 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酸雨主要发生在工厂林立的城市及近郊
B.酸雨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
C.酸雨可以引起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威胁人们健康
D.酸雨是工厂排放的烟雾造成的,与机动车排放尾气无关
2023-08-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5 .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减排、增汇、保碳、封存”是被广泛认可的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减排”是推动能源供给和工业消费技术进步,走发展脱碳和减排经济之路,直接减少人为碳排放:“增汇”是利用生态工程及土地管理,增加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碳蓄积和固碳功能:“保碳”是保护现有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储存及固碳能力;“封存”
是采用地质工程、生物技术和生态措施捕集、利用与封存大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超出了生物圈______的能力,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出现了例如_______等异常情况。
(2)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减排”就要求我们日常践行_______生活。
(3)我们可以通过生态工程“增汇”,2018年我国人工林面积已达7964.28公顷,营造了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我们也要________,用自己的双手来践行“增汇”。
(4)我国每年要消耗一次性木筷450亿双,相当于每年砍伐900万棵生长30年的杨树.专家估计,一棵树的生态价值是其木材价值的9倍。你认为植物的生态价值有_____________
(5)塞罕坝是北京最近的“天然氧吧”,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昔日一片荒山野岭,现在年游客量已超过50万人次,并以年均30%的幅度递增,成为最热旅游景点之一。每年仅门票收入就超过4000万元,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这片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如果要你给出森林氧吧吸氧的最佳季节(春、夏、秋、冬)和时间(早晨、中午、傍晚、晚上),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
2023-08-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6 .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下列行为中,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是(       
A.焚林而田,竭泽而渔B.乱砍滥伐,围湖造田C.污水直排,电灯长明D.节约用水,绿色出行
2023-08-0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7 . 下列措施与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不符的是(  )
A.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减少污染物排放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C.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D.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
2023-08-0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8 .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列做法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A.焚烧秸秆肥田
B.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C.围湖造田,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2023-08-0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9 . “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人类的一些活动抵消。下列人类活动利于“碳中和”的是(  )
A.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
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C.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如酒精、沼气等
D.露天焚烧无用的垃圾
2023-08-0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10 . 我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了大量“可燃冰”,是甲烷在海底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燃烧后仅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清洁能源。科学家们还通过实验证明了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据此分析可以得出的观点,合理的是(       
A.大量使用“可燃冰”不会造成环境问题
B.海底甲烷逸漏会加剧温室效应
C.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是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了氧气
D.“可燃冰”被公认为石油、煤炭的替代能源,且和石油、天然气一样都是清洁能源
2023-08-0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