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豆腐

①豆腐,有着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②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据说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道家的经典之一《淮南子》。豆腐先是道家的长寿膏丹,后来才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③《诗经》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以黄豆为原料的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优点,可以提供一天劳作所需的营养。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也可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因此,国人上上下下,大都深爱之;神州东南西北,几乎处处有之。四川有“麻婆豆腐”、湖北有“钱袋豆腐”、北京有“砂锅豆腐”、江浙有“大煮干丝”、海南有“豆腐烧”、东北有“雪里红炖豆腐”。每个地域,这些以豆腐为主角的平民菜,也往往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菜。

④在中国似乎少有像豆腐这样受到如此广泛认同的传统食品。究其原因,中国人对豆腐的理解,已经远超出了“形”与“味”,达到了“意”的境界。

⑤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食”与“德”密不可分。《周易》言,“大亨(烹)以养圣贤”,“食以养德”。元末明初自号“龟巢老人”的学者谢应芳悟出豆腐表象下蕴含的意,盛赞其为“素醍醐”。意思是常吃豆腐便如高僧灌输智慧,让人彻底觉悟。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在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而不改其志。他常以豆腐修身,简约于食,克己寡欲,正是遵循了“孔孟食道”所倡导的“耻于味欲,安于俭食”。这也就无怪乎,豆腐成为古时清正儒学之士,借以修身自律的盘中首选。

⑥如今简简单单的豆腐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食品,尝一口豆腐,品出的是中国人自身对生活的认知和追求。“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豆腐的?
2.文段⑤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3.文段②画线句中的“据说”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你的家乡一定也有很多美食,请你在下面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仿写一句话,简介一种美食。
A.豆腐是由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或盐卤凝结成块,压去一部分水分制作而成。
B.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也可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
2022-06-1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带白蘑菇回家

毕淑敏

①妈妈爱吃蘑菇。

②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③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④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

⑤从马岛运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⑥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⑦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⑧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组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⑨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⑩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⑪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⑫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

⑬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通风。

⑭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出黑汁了,而且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⑮我束手无策。【A】青海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⑯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汁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⑱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

⑲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

⑳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㉑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B】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㉒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选自《毕淑敏散文》)

1.本文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带白蘑菇回家”可谓是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2.文中加点的“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3.文中【A】【B】两处的画线句子,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大汉”和“汉子”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
4.从全文看,结尾“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2022-06-08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事与诗

朱光潜

①据我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记得从前在中学里教英文,讲一篇小说时常有别班的学生来旁听;但是遇着讲诗时,旁听者总是瞟着机会逃出去。就出版界的消息看,诗是一种滞销货。一部大致不差的小说就可以卖钱,印出来之后一年中可以再版三版。但是一部诗集尽管很好,要印行时须得诗人自己掏腰包作印刷费,过了多少年之后,藏书家如果要买它的第一版,也用不着费高价。

②从此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在欧洲各国,小说固然也比诗畅销,但是没有在中国的这样大的悬殊,并且有时诗的畅销更甚于小说。据去年的统计,法国最畅销的书是波德莱尔的《罪恶之花》。这是一部诗,而且并不是容易懂的诗。

③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④举一个很简单的例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⑤或是崔颢的《长干曲》: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⑥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的“趣味”。

(有删节)

1.下列语句,不属于作者主张的一句是(     
A.就出版界的消息看,诗是一种滞销货。
B.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C.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D.读诗要从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
2.下列诗歌中,里面没有故事的一首是(     
A.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D.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3.作者不赞同读《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022-06-05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4 . (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余光中

1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

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

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稚小的我乃得以亲近山水,且涵泳中国的文学。所以每次忆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底,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

高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贡来教我们国文。他是戴伯琼先生,年已古稀,十足是川人惯称的老夫子。依清制科举,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也就是贡入国子监,谓之拔贡。再经朝考及格,可充京官、知县或教职。如此考选拔贡,每县只取一人,真是高材生了。

戴老夫子应该就是巴县(即四川江北县)的拔贡,旧学之好可以想见。冬天他来上课,步履缓慢,意态从容,常着长衫,戴黑帽,坐着讲书。至今我还记得他教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

2

国文班上,限于课本,所读毕竟有限,课外研修的师承则来自家庭。我的父母都算不上什么学者,但他们出身旧式家庭,文言底子照例不弱,至少文理是晓畅通达的。

我一进中学,他们就认为我应该读点古文了,父亲便开始教我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母亲也在一旁帮腔。我不太喜欢这种文章,但感于双亲的谆谆指点,也就十分认真地学习。

接下来是读《留侯论》,虽然也是以知性为主的议论文,却淋漓恣肆,兼具生动而铿锵的感性,令我非常感动。再下来便是《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与韩荆州书》《陋室铭》等几篇。

我领悟渐深,兴趣渐浓,甚至倒过来央求他们多教一些美文。父母教我这些,每在讲解之余,各以自己的乡音吟哦给我听。父亲诵的是闽南调,母亲吟的是常州腔,古典的情操从乡音深处召唤着我,对我都有异常的亲切。

就这么,每晚就着摇曳的桐油灯光,一遍又一遍,有时低回,有时高亢,我习诵着这些古文,忘情地赞叹骈文的工整典丽,散文的开阖自如。

这样的反复吟咏,潜心体会,对于真正进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历史,涵泳文化,最为深刻、委婉。日后我在诗文之中展现的古典风格,正以桐油灯下的夜读为其源头。为此,我永远感激父母当日的启发。

3

我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高眉high-brow)的古典文学固然是在诗文与史哲,但低眉low-brow的旧小说与民谣、地方戏之类,却为市井与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走卒贩夫,广为雅俗共赏。

身为中国人而不识关公、包公、武松、薛仁贵、孙悟空、林黛玉,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说庄、骚、李、杜、韩、柳、欧、苏是古典之葩,则西游、水浒、三国、红楼正是民俗之根,有如圆规,缺其一脚必难成其圆。

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情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教文化作一注脚;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俾在两岸自由来往。

我那一代的中学生,非但没有电视,也难得看到电影,甚至广播也不普及。一位穷乡僻壤的少年要享受故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旧小说。加以考试压力不大,都市娱乐的诱惑不多而且太远,而长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内,常与诸葛亮、秦叔宝为伍,其乐何输今日的磁碟、录影带、卡拉OK?而更幸运的,是在且听下回分解之余,我们那一代的小看官们竟把中文读通了。

4

至于诗词,则除了课本里的少量作品以外,老师和长辈并未着意为我启蒙,倒是性之相近,习以为常,可谓无师自通。

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朝雪夜,或是高速长途独自驾车,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或是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

若是吟起更高古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兴就更加苍凉了。

前年十月,我在英国六个城市巡回诵诗。每次在朗诵自己作品六七首的英译之后,一定选一两首中国古诗,先读其英译,然后朗吟原文。吟声一断,掌声立起,反应之热烈,从无例外。足见诗之朗诵,具有超乎意义的感染性。

去年十二月,我在第二届中国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对各国的汉学家报告我中译王尔德喜剧《温夫人的扇子》的经验,说王尔德的文字好炫才气,每今译者望洋兴叹而难以下笔,但是有些地方碰巧,我的译文也会胜过他的原文。

众多学者吃了一惊,一起抬头等待下文。我说:有些地方,例如对仗,英文根本比不上中文。在这种地方,原文不如译文,不是王尔德不如我,而是他捞过了界,竟以英文的弱点来碰中文的强势。

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注释】① high-brow:高尚的;知识渊博的。low-brow:低文化的,庸俗的。
1.作者余光中文笔隽永典雅,显示出他深厚的古文功底。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他古文根基深厚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把旧小说称为“桥梁”?谈谈你的理解。
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而长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内,常与诸葛亮、秦叔宝为伍,其乐何输今日的磁碟、录影带、卡拉OK?
4.文章的第4部分,作者写他英国六个城市巡回诵诗和他在国际会议上的作报告有什么用意?
2022-05-24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完成下面小题。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

①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②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③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④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⑤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⑦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⑧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⑨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

⑩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分感悟;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多一次超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
3.第⑥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022-05-06更新 | 485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③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④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⑤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2.“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一句单独成段、但在文中漏掉了,你觉得应该插入在文中什么地方,并说明理由。
3.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填补表格A、B处的空白。
类别语句情感
示例她的泪会往心中落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1)……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句子极其富有表现力,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5.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2022-04-1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书桌

叶圣陶

①寄居乡下的时候,我曾经托一个老木匠做过一张书桌。我并不认识这个老木匠,向当地人打听,大家一致推荐他,我就找了他。

②过了一个星期,过了半个月,过了二十多天,不见他把新书桌送来,我等不及了,特地跑去问他。他指着靠在阴暗屋角里的一排木板,说这些就是我那新书桌的材料。我不免疑惑,二十多天工夫,只把一段木头解了开来?

③他看出我的疑惑,就用教师般的神情开导我,说整段木头虽然干了,解了开来,里面未免还有点儿潮,如果马上拿来做家伙,不久就会出毛病,或是裂一道缝,或是接榫处松了。他怕我不相信,又列出当地的一些人家来。某家新造花厅添置桌椅,某家小姐出阁准备嫁妆,木料解了开来,都搁在那里等待半年八个月再上手呢。“先生,你要是有工夫,不妨到他们家里去看看,我做的家伙是不容易出毛病的。”他说到“我做的家伙”时,黄浊的眼睛放射出闪耀的光芒,宛如文人朗诵他得意作品时的模样。

④又过了一个月,我走过他门前,顺便进去看看。一张新书桌立在墙边了,老木匠正弯着腰,几个手指头抵着一张砂纸,打磨那安抽屉的长方孔的边缘。

⑤此后下了五六天的雨。又过了十多天,老木匠带着他的徒弟把新书桌抬来了。书桌是栗壳色的,油油的,发着光亮,一些陈旧的家具和它一比更显得黯淡失色了。老木匠问明了我,就跟徒弟把书桌安放在我指定的地方。只恐徒弟不当心,让桌子跟什么东西碰撞,擦掉一点儿漆或是划上一道纹路,他连声发出“小心呀”“小心呀”的警告。直到安放停当,他才松了口气,站远一点儿,用一只手摸着长着灰色短须的下巴,悠然地欣赏他的新作品。最后,他说:“先生,你用用看,用上些时候,你自然会相信我做的家伙是可以传子孙的。”

他说到“我做的家伙”时,闪耀的光芒又从他那黄浊的眼睛里放射出来。

(选文有删改)

1.文章围绕“一张书桌”,写了哪四个方面内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第二段句首连续出现三次“过了”,是否意在强调工时长,表明老木匠工作效率低,为什么?
3.文章两次(分别在第③段和第⑥段画线处)写“他说到‘我做的家伙'时,闪耀的光芒从他那黄浊的眼睛里放射出来”,有什么作用?
4.你喜欢文章里的老木匠吗?为什么?结合短文内容写一写。
8 .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馅饼记俗

谢冕

①在北方,馅饼是一种家常小吃。那年我从南方初到北方,是馅饼留给我关于北方最初的印象。腊月凝冰,冷冽的风无孔不入,夜间街边行走,不免惶乱。恰好路旁一家小馆,灯火依稀,掀开沉重的棉布帘,扑面而来的是冒着烟的一股热气。但见平底锅里满是热腾腾的冒着油星的馅饼。牛肉大葱,韭菜鸡蛋,皮薄多汁,厚如门钉。外面是天寒地冻,屋里却是春风暖意。刚出锅的馅饼几乎飞溅着油星被端上小桌,就着吃的,可能是一碗炒肝或是一小碗二锅头,呼噜呼噜地几口下去,满身冒汗,寒意顿消,一身暖洋洋。这经历,是我在南方所不曾有的——平易,寻常,有点儿粗放,却展示着一种随意和散淡,充盈着人情味。

②我在京城定居数十年,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慢慢地适应了北方的饮食习惯。其实,北方、尤其是北京的口味,比起南方是组糙的,远谈不上精致。北京人津津乐道的那些名小吃,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以及茄丁打卤面,乃至砂锅居的招牌菜砂锅白肉等等,说好听些是豪放,而其实,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至于许多人引为“经典”的艾窝窝、驴打滚等,也无不带着胡同深处的民间土气。在北方市井,吃食是和劳作后的恢复体能相关的活计,几乎与所谓的优雅无关。当然,宫墙内的岁时大宴也许是另一番景象,它与西直门外骆驼祥子的生活竟有天壤之别。

③我这里说到的馅饼,应该是京城引车卖浆者流的日常,是一道充满世俗情调的民间风景。基于此,我认定馅饼的“俗”。但这么说,未免对皇皇京城的餐饮业有点不恭,甚至还有失公平。开头我说了馅饼给我热腾腾的民间暖意,是寒冷的北方留给我的美好记忆。记得也是好久以前,一位来自天津的朋友来看我,我俩一时高兴,决心从北大骑车去十三陵,午后出发,来到昌平城,天黑下来,找不到路,又累又饿,也是路边的一家馅饼店“救”了我们。类似的记忆还有卤煮。那年在天桥看演出,也是夜晚,从西郊乘有轨电车赶到剧场,还早,肚子饿了,昏黄的电石灯下,厚达一尺有余的墩板,摊主从冒着热气的汤锅里捞出大肠和猪肺,咔嚓几刀下去,加汤汁,垫底的是几块浸润的火烧。寒风中囫囵吞下,那飘忽的火苗,那冒着热气的汤碗,竟有一种难言的温暖。

④时过境迁,京城一天天地变高变大,也变得越来越时尚了。它甚至让初到的美国人惊呼:这不就是纽约吗?北京周边不断扩大,是连我这样的老北京也找不到北了,何况是当年吃过馅饼的面平城?别说是我馋的想吃一盘北京地道的焦溜肉片无处可寻,就连当年夜间路边摊子上冒着油星的馅饼,也是茫然不见!

⑤而事情的转机应当感谢诗人牛汉。前些年牛汉先生住进了小汤山的太阳城公寓,朋友们常去拜望他。老爷子请大家到老年食堂用餐,点的就是城里难得一见的馅饼。

⑥老年公寓的馅饼端上桌,大家齐声叫好。这首先是因为在如今的北京,这道普通的小吃已是罕见之物,众人狭路相逢,不免有如对故人之感。再则,这里的馅饼的确做得好。我不止一次“出席”过牛汉先生的饭局,多半只是简单的几样菜,主食就是一盘刚出锅的馅饼,外加一道北京传统的酸辣汤,均是价廉物美之物。单说那馅饼,的确不同凡响,五花肉馅,肥瘦适当,大葱粗如萝卜,来自山东寿光,大馅薄皮,外焦里润,足有近寸厚度。佐以整颗的生蒜头,一咬一口油,如同路边野店光景。

⑦这里的馅饼引诱了我们,它满足了我们的怀旧心情。此后,我曾带领几位博士生前往踩点、试吃,发现该店不仅质量稳定,馅饼厚度和品味依旧,且厨艺日见精进。我们有点沉迷,开始频繁地光顾。更多的时候不是为看老诗人,是专访——为的是这里的馅饼。久而久之,到太阳城吃馅饼成了一种不定期的师生聚会的缘由,我们谑称之为“太阳城馅饼会”。

⑧面对着京城里的滔滔红尘,遍地风雅,人们的餐桌从胡同深处纷纷转移到摩天高楼。转移的结果是北京原先的风味顿然消失在时尚之中。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红楼宴,三国宴,商家们竟相炫奇出招,一会儿是香辣蟹,一会儿是红焖羊肉,变着花样招引食客。中关村一带白领们的味蕾,被这些追逐时髦的商家弄坏了,他们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对此世风,也许是“日久生情”吧,某月某日,我们因与馅饼“喜相逢”而突发奇想,为了声张我们的“馅饼情结”,干脆把事情做大:何不就此举行定期的“馅饼大赛”以正“颓风”!

⑨当然,大赛的参与者都是我们这个小小的圈子中人,他们大都与北大或中关村有关,属于学界中人,教授或者博士等等,亦即大体属于“中关村白领”阶层的人。我们的赛事很单纯,就是比赛谁吃得多。分男女组,列冠亚军,一般均是荣誉的,不设奖金或奖品。我们的规则是只吃馅饼,除了佐餐的蒜头(生吃,按北京市井习惯),以及酸辣汤外,不许吃其他食品,包括消食片之类的,否则即为犯规。大赛不限人种、国界,多半是等到春暖花开时节举行“大典”。大赛是一件盛事,正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女士们此日也都是盛装出席,她们几乎一人一件长款旗袍,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竟是春光满眼。男士为了参赛,嗜酒者,也都敬畏规矩,不敢沾点滴。

⑩我们取得了成功。首届即出手不凡,男组冠军十二个大馅饼,女组冠军十个大馅饼。一位资深教授,一贯严于饮食,竟然一口气六个下肚,荣获“新秀奖”。教授夫人得知大惊失色,急电询问真伪,结果被告知:不是“假新闻”,惊魂始定。遂成一段文坛佳话。一年一场的赛事,接连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海内外,闻风报名尚待资质审查者不乏包括北大前校长之类的学界俊彦。燕园、中关村一带,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也是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端去所,好奇者未免疑惑,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答案是,为了“正风俗,知得失”,为了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这岂非大雅之举?

⑪写作此文,胸间不时浮现《论语》的侍坐章情景,忆及夫子“喟然叹口,吾与点也”往事,不觉神往,心中有一种感动。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学人志趣心事,有事关天下兴亡的,也有这样浪漫潇洒的,他的赞辞建立于人生的彻悟中,是深不可究的。有道云,食色性也。可见饮食一事,雅耶?俗耶?不辩自明。可以明断的是,馅饼者,此非与人之情趣与品性无涉之事也。为写此文,沉吟甚久,篇名原拟“馅饼记雅”,询之“杂家”高远东。东不假思索,决然曰:还是“俗”好,更切本意。文遂成。

⑫2019年2月4-5日,岁次戊戌、己亥之交。除夕立春,俗谓谢交春,“万年不遇”之遇也。


【注释】谢冕,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
1.根据文章前六段的内容,在下面(1)~(4)处填写相应内容。
吃馅饼地点当时处境吃馅饼心情或感受
路旁小馆寒冷、惶乱(1)
(2)(3)感受到民间暖意,对寒冷的北方充满美好记忆。
太阳城老年公寓找不到地道的馅饼摊(4)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北京周边不断扩大,是连我这样的老北京也找不到北了,何况是当年吃过馅饼的昌平城?
3.阅读⑧到⑩自然段,仿照下面的示例,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记述“馅饼大赛”,有什么作用。(任选两点即可)
示例:第九段交代了参赛人都是当代顶尖的高级知识分子,主要突出参与者的身份不俗。
4.文末写篇名原拟“馅饼记雅”,问了“杂家”高远东后,改名记“俗”,并认为“更切本意”请结合文章分析,为什么“记俗”更切本意。
2022-02-19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护林老人

付卫星

①这天,他在一片树林里迷了路。他的大排量摩托车、手机和导航仪都帮不上他,他热切盼望能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

②“有人吗?”他近乎声嘶力竭地喊道。“喊什么?别吓着她。”随着铜质般的声音望去,只见一位护林老人站在林子里。老人高高的个子,六十多岁,目光严厉且有神,古铜色的脸与身后的树干一个颜色。

③老人朝身后的小道摆摆头说道:“跟我来吧。”

④他骑上摩托车追上老人,刚想叫声大爷,老人头也不回地说道:“把你那电驴子关掉,她闻不了油烟味!”

⑤老人让他把摩托车停放在门前,领他进屋坐下,又转身去了厨房。这间屋子并不大,套间里面有一个土炕,是老人睡觉的地方,旁边放着一部老式电话机;外间有一张小方桌,几个从山上砍来的小木墩,这便算是老人的客厅了。他老伴并没有在屋里,也许在厨房里忙着吧。过了一会儿,老人回来了,手里端着两个盛满热水的搪瓷茶缸。老人把其中一个搪瓷茶缸放到他面前,说道:“今儿你就住我这,明天我送你出山。”

⑥临近中午,他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他从摩托车上拿下自己的包,取出一些罐头、香肠和矿泉水要与老人分享。不料老人看到这些东西后,脸色立马沉了下来,冷冷地说道:“快把你这些东西收起来,全是些垃圾,她也不喜欢这些东西。”

⑦老人又一次提到了她,可他始终没见到她的影子,这让他的好奇心大增。他想问,又不敢贸然开口。

⑧老人要去做午饭,他提出做帮手,老人坚决不同意,说:“你坐着就行,什么都不要管。”

⑨那天,他第一次品尝到了真正的野味大餐,全是山里的绿色产品,他吃得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⑩正在这时,老人的电话响了。老人抄起电话一听便大发雷霆,他对着话筒高声叫道:“我说过多少遍了,你那四个轮的我不坐,我自己会走,我再说一遍,她不喜欢油烟味!”说完,老人生气地挂掉了电话。

⑪老人气呼呼地坐下来,又转脸对他说:“听着,你明天也不准骑那两个轮的电驴子。”那我怎么走啊?”他问。老人朝山下一指,说道:“坐船!”

⑫他起身朝山下一望,原来山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蜿蜒着通向山外。

⑬晚上,老人打开了屋子里的灯,让他到里屋的土炕上休息。他这时突然想到老人说的那个她”,便问道:“那大娘睡哪?”

⑭老人怔了怔,然后说:“早没了。”

⑮他更加好奇了:“那她怎么还怕油烟味?”

⑯“不,是林子。”老人说。

⑰“林子?”老人一口一个“她”,说得那么亲切,原来说的是林子。他不禁又问:“林子也会呼吸?”“怎么不会?”老人用深沉的口吻继续说道:“这林子呀,也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她们也会哭,“也会笑,也喜欢洁净清新的空气,也会讨厌油烟味。”

⑱他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他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描绘大森林,也为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感到羞愧。那晚,他与老人并拌而卧,闻着老人身上特有的松香味酣然入睡。

⑲第二天一早,他随老人来到小河边,把摩托车推到小船上。老人说声坐好,手中的竹竿轻轻点小船便顺水而下。不到半个小时,小船便慢慢靠在岸边,老人指着远处的一条小道说:“从这走,你就可以到县城了。记住,下次来,可别再骑这电驴子了,她是不喜欢油烟味的。”

⑳第二年开春,他果然骑着单车来春游,却没能见到老人。他站在老人的小屋前喊了一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汉子走过来,说道:“喊什么呢,别吓着她!”

㉑他听着耳熟,却不是老人。

㉒汉子说,老人是他父亲,年初为了捡拾游人扔下的垃圾摔下了山崖,去世前,坚决要他答应一定看护好林子。

㉓他随汉子来到老人坟前,深深鞠上一躬,告诉老人,他这次没骑电驴子,请老人安心。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年第2期,有删改)

1.文中老人为了守护林子不让“他”做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老人反复强调“她”的喜好的原因是什么?
3.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于法?表达了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林子呀,也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她们也会哭,也会笑,也喜欢洁净清新的空气,也会讨厌油烟味。
4.请简要分析“汉子”这一形象的出现揭示了文章怎样的主旨。
2022-02-18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双辽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香作伴

丁立梅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⑨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⑩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在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选自《丁立梅散文集》,有改动。)

1.文中多次提到“我”喜欢租书或借书,请结合第②段内容,说说其中的原因。
2.仔细阅读文章第③段,请从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到答题卡指定位置。
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3.文中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题目为“书香作伴”,仔细研读全文后,请简要归纳出“书香”和“我”“作伴”的经历。
5.作者在第⑪段中说“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读了这句话的感悟。
2022-02-1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