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2 道试题
1 .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惦念

铁凝

①去年冬天,我曾经在一个名叫娄村的乡里住过些天。

②我被安排在乡政府,占了乡文化站的一间屋子。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院里响起钟声,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领我去食堂。食堂在院子的西南角,由一名姓姜的师傅主持。我被领进食堂,书记微微猫下腰,把脸凑在打饭的小窗口,把我给正在里间卖饭的姜师傅作了介绍,我也招呼了姜师傅。

③姜师傅是一位高个儿、长脸的老头,穿一身褪了色的军裤军褂,头上是一顶耷拉着帽檐的旧军帽。对于我的招呼,姜师傅并没有过于热烈的反应,只说:“闺女,有馒头,有糖包,你吃什么?”我说吃什么都行,姜师傅说:“吃个糖包吧,把碗伸进来,闺女们都爱吃甜的。”他把一个热气腾腾的糖包放进我的碗,又为我的另一只碗盛上同样热气腾腾的粉条豆腐菜。

④人不论在哪里,肚子里有了甜的热的,心里就会踏实下来。我吃着糖包和热菜,院子里也跟着黑了。入冬以后,天黑得很快,黑得很透。我打着手电回到我的小屋,一切都安静下来。

⑤我想起挎包里的手枪。这手枪是行前一位友人借我的,他告诉我这是防身用的电击手枪,不会致命,充其量也就是壮胆。我从挎包里掏出枪来,摹仿着某些电影里的场面,将枪压在枕下,开始了我在娄村第一夜的睡眠。半夜里我要去厕所,于是穿衣起床,把自己武装起来:披上军大衣,衣兜里放好手枪,手中再亮起手电,推门出来,走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从我的屋子到厕所要穿过整个院子,想到厕所与野地只一墙之隔,我甚至觉得歹徒说不定就潜伏在墙根暗处,我一边用想象出来的危险恐吓自己,一边又攥住大衣兜里的枪柄壮自己的胆,盘算着当意外发生时我应该先闭手电还是先掏手枪。

⑥除了寒冷而又寂静,什么意外也没有发生。我走出厕所,发现这院子不像刚才那么黑暗了。西南角有灯光,那便是姜师傅主持的食堂了。大半夜他在食堂干什么呢?

⑦我没有再回屋睡觉,打着手电拐进食堂。厨房里暖烘烘的,有热气从焐着的锅里冒出来,姜师傅正坐灶前抽烟,他告诉我说,他正等人回来吃饭。

⑧原来这季节税收工作正紧,乡里的干部们编成十几个小组下去收税,常常早出晚归。这种晚,晚到了没有时间,有时一天要开二十几顿饭。为了叫人们回来就能吃上热饭,姜师傅索性昼夜坐在灶前。找出主意让姜师傅回去睡觉,谁回来谁再去叫姜师傅。姜师傅却说,做饭的理应等着吃饭的,不能让吃饭的去叫做饭的。转悠一天,再遇见点儿不顺心,一顿热饭菜一吃,也就过去了。

⑨姜师傅坚持着他的等待,食堂的灯光彻夜长明。白天的时候他照旧做饭、洗菜、敲钟——这时我知道,挂在食堂门前榆树上那口招呼人吃饭的钟,一直由他亲自敲响。哪怕这院里的干部倾巢出动去收税,哪怕只剩下我一个人等待吃饭,姜师傅也要单为我把那钟按时敲起来,他敲得有力,从不潦草。

⑩有一天全体乡干部因事出门,我也要去附近一个村子采访,这天的午饭,只有姜师傅一个人吃了。中午,当我盘腿坐在那村里一个乡村医生的炕上吃饭时,却听见一阵钟声,这钟声悠远,但听起来依然有力,且不潦草。这,当是姜师傅。

⑪晚上回到乡政府我问姜师傅,是不是中午又来了吃饭的人,姜师傅说只他一个人。

⑫我说您一个人吃饭还自个儿给自个儿敲钟?

⑬姜师傅说我是敲给你听哩,虽在外村,也能听见,派饭也得按时候吃。你们这种人爱和人聊天儿,别聊起来没完忘了吃饭。

⑭我忽然觉出娄村的一切于我已经很亲切了,我甚至将手枪送回了挎包。在文化站我那临时小屋里,我开始了我的写作,体味着被人惦念就有幸福,品尝着惦念别人时内心的丰富。或许姜师傅不识太多的字,或许姜师傅终生不读我的小说,但作为写小说的我,每每提起笔来,却常惦念起姜师傅。

⑮人类的生存是需要互相的惦念的。最高尚的文学也离不开最平凡的人类情感的滋润。

⑯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才问清姜师傅的简单历史,他是个复员军人,在乡里做了四十年饭。

1.全文围绕“惦念”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阅读文章第三段,参照事例,任选一句写批注。
姜师傅是一位高个儿、长脸的老头,穿一身褪了色的军裤军褂,头上是一顶耷拉着帽檐的旧军帽。②对于我的招呼,姜师傅并没有过于热烈的反应,只说:“闺女,有馒头,有糖包,你吃什么?”③我说吃什么都行,姜师傅说:“吃个糖包吧,把碗伸进来,闺女们都爱吃甜的。”④他把一个热气腾腾的糖包放进我的碗,又为我的另一只碗盛上同样热气腾腾的粉条豆腐菜。批注:
第①句运用了外貌描写,写出了姜师傅的穿着打扮,体现了姜师傅朴实、朴素的形象特点。
我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写到姜师傅为“我”一个人敲钟,提炼句中两个短语概括姜师傅的敲钟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姜师傅为我敲钟这个细节?
4.文章第⑤段和第⑭段都提到了“手枪”,请分析作者前后两次提到“手枪”的用意。
5.校报《陌上花开》设有“山水田园”“人生感悟”“古今论坛”“校园热线”等栏目。假如你是校报的主编,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从文章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2 . (乙)阅读《父亲的病》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明天就请陈莲河。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服它。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匾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1.陈莲河在给“父亲”治病过程中用了哪些药和药引?
2.“败鼓皮丸”能“治病”的原因是什么?最终这副药起作用了吗?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2021-12-13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与波

[印度]泰戈尔

妈妈,住在云端的人对我唤道——

“我们从醒的时候游戏到白日终止;我们与黄金色的曙光游戏,我们与银白色的月亮游戏。”

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够上你那里去呢?”

他们答道:“你到地球的边上来,举手向天,就可以被接到云端里来了。”

“我妈妈在家里等我呢,”我说,“我怎么能离开她而来呢?”

于是他们微笑着浮游而去。

但是我知道一件比这个更好的游戏,妈妈。

我做云,你做月亮。

我用两只手遮盖你,我们的屋顶就是青碧的天空。

住在波浪上的人对我唤道:

“我们从早晨唱歌到晚上;我们前进又前进地旅行,也不知我们所经过的是什么地方。”

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加入你们队伍里去呢?”

他们告诉我说:“来到岸旁,站在那里,紧闭你的两眼,你就被带到波浪上来了。”

我说:“傍晚的时候,我妈妈常要我在家里——我怎么能离开她而去呢!”

于是他们微笑着,跳着舞奔流过去。

但是我知道一个比这更好的游戏。

我是波浪,你是陌生的岸。

我奔流而进,进,进,笑哈哈地撞碎在你的膝上。

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我们俩在什么地方。

1.认真阅读选文,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下面填空。
住在云端的人和住在波浪上的人要带“我”离开,我拒绝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我认为更好的游戏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一连用了三个“进”,你是如何理解的?
3.本文与《金色花》表达了孩子什么共同的思想感情?
2021-12-0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冰冷里的微笑

包利民

①一顶破得不成样子的帽子,盖不住男人乱蓬蓬的头发,身上一层一层地穿着许多衣服,都是千疮百孔,似乎长年不洗的脸上已看不出本来面目,所以根本无法判断他的大概年龄。他用一个破盆子装了一盆雪,转身进了房子。

②房子在穿城而过的铁路边,房子如同铁路一样,都是已经被废弃的,几乎没有门窗,只用一些破塑料布胡乱蒙了一层,在呼啸的北风里,房子很有些摇摇欲坠的感觉。这样的房子里,天暖的时候,会偶尔住着流浪汉,可这样寒冷的冬天,里面除了风会小一些,温度和外面似乎相差无几,竟然还有人住在里面。

③我跟到门前,门其实早已没有了,一条不知哪里捡来的破棉被挂在门框上,阻挡着风雪。犹豫了一下,我放弃了掀被而入的想法,来到窗前,从塑料布的破洞往里看去。好一会儿,眼睛才适应了里面的昏暗。已经坍塌了半铺的土炕上,在很多破棉被堆里,埋着一个瑟瑟发抖的小孩,由于光线和角度的原因,看不清小孩的样子,只看见男人正用雪给小孩搓手和脚。便明白,小孩一定是冻伤了,我们这里冻伤的情况下,都是先用雪搓受冻部位,据说是可以引出寒气,如果直接烤火,寒气深入体内,反而不好。我看了看屋里其它地方,并没有火炉一类的取暖用具。住在这样一个四壁漏风门窗俱无的房子里,再没有火,夜里将是怎样的寒冷,即使破棉被再多,怕也无济于事。怀着一种担忧和沉重,我离开了铁路旁的破房子。

④第二次经过废弃的铁路边的时候,已是两个月以后,冬天也行将到了尾声,不过依然寒冷。破房子依然站在那里,我放慢脚步,忽然那个男人掀开门口挂着的棉被走出来,在雪地上装了一盆雪,端进屋里。然后又出来,又弄了一盆回去。来来回回好些次,直到他不再出来,我才靠近过去。想着那个孩子可能又冻伤了?那也用不了这么多雪啊!

⑤从窗户塑料布的破洞看进去,似乎比上次明亮了一些,地中间有着烧过木头的痕迹,看来他们也有着取暖的办法。半截炕上依然一大堆破棉被,那个孩子依然躲在棉被里,只露出一个头来,是个小女孩,分辨不出年龄,估计不会超过七八岁的样子,此时她的眼里全是好奇和兴奋,看着男人在地上忙活。

⑥地上堆了一大堆雪,男人正在把雪堆不停地用手拍打整理,我知道,他正在堆雪人。雪人并不大,很快大体形状就出来了,男人一边干着,一边冲着女孩笑,女孩也笑。雪人很快堆好了,眼睛鼻子都找土块镶上了,嘴却是用一根弧形的细树枝代替,看着很传神,就像是在微笑。两只胳膊就是两根木棒,女孩从棉被堆里翻出一个破红领巾,男人给雪人系在脖子上。立刻,屋里又亮堂了许多,而雪人的微笑,男人和女孩的微笑,似乎也让这个空间温暖了许多,连我的目光和心也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暖。

⑦路上,我不停地猜想着,可能那个女孩冻伤了,不能走,却想看雪人,于是男人就在屋里给她堆了一个。屋里和外边温度差不多,堆了一时也不会融化,女孩可以看很久的雪人,来编织可归的人。可是却在这个冬天里,这样的感动着我。

⑧第三次路过那段铁路的时候,已是春夏之交,铁路旁的青草长得老高,那所房子的周围长满了蒿草,间或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在阳光下开放。房门口挂的破棉被已经没有了,窗上蒙着的塑料布也都破碎得随风飘动,除了偶尔的鸟鸣,一片阗然。我走进门,男人和女孩都不见了,炕上的破棉被还在,地上除了火堆留下的一小块焦黑,曾经雪人站立的地方,一点儿痕迹都没有。默默站了会儿,我走出来,走进阳光下,走进草气花香里,心里盈满着希望。

⑨我想,那个女孩肯定随着春天的到来,就好了,他们迎来了温暖,他们可能去到更好的地方,或者是回家了吧!不管怎样,我知道,他们此刻,肯定正是带着温暖的笑意,走进一个美好的季节。

1.请认真阅读全文,梳理文章脉络,补全下面表格。
事 件“我”的感受
男人用雪给小孩儿搓手和脚(1)
(2)感受淡淡的暖意
途中猜想(3)

2.第②~④段中关于房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下面两句话中,两个加点的动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在很多破棉被堆里,着一个瑟瑟发抖的小孩儿,看不清小孩的样子,只看见男人正用雪给小孩搓手和脚。
(2)那个孩子依然在棉被里,只露出一个头来,是个小女孩,年龄不超过七八岁,此时她的眼里全是好奇和兴奋,看着男人在忙活。
4.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章的题目“冰冷里的微笑”有什么含义?
2021-12-07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记者 张晓松 朱基钗)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同各界代表一起出席仪式。

②北京西郊卢沟桥畔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雄伟庄严。纪念馆前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格外醒目。纪念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横幅。大门两侧,威武的三军仪仗兵持枪位立。

③9时57分,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来到这里。习近平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的平台上肃立。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和抗战将领亲属代表、抗战烈士遗属代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遗属代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代表,首都各界群众代表,面向纪念馆肃立。

④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首都各界群众分别敬献的7个花篮一字排开,摆放在纪念馆前平台上。花篮的红色缎带上写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10 时整,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开始。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激昂的旋律响彻卢沟桥畔,再次将人们的记忆带回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烽火岁月,重温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伟大精神。

国歌唱毕。全场肃立,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默哀。

默哀毕,军乐团奏响深情的《献花曲》,14 名礼兵抬起7个花篮,缓缓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序厅,将花篮摆放在象征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大型浮雕《铜墙铁壁》前。

⑨习近平等缓步登上台阶,走进纪念馆序厅,在花篮前驻足凝视。火红挺拔的花烛、缤纷绽放的兰花、芬芳吐蕊的百合,寄托着对抗战烈士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⑩习近平迈步上前,仔细整理花篮上的缎带。

⑪随后,其他领导同志和各界代表依次进入纪念馆序厅献花。

⑫蔡奇主持仪式。丁薛祥、许其亮、张又侠、陈希、黄坤明、张春贤、肖捷、马飚,以及李作成、苗华、张升民出席仪式。

⑬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和北京市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等参加仪式。

(《中国教育报》2020 年 9月4日)

1.阅读全文,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新闻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3.文中画“     ”的部分体现了新闻什么特点?
2021-12-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6 . 书香作伴

丁立梅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 A (腾现、闪现)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 B (走、扑)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⑨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⑩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⑪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⑫人和书,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1.“我”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书香作伴”,请你仔细研读全文,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把表格补充完整。
阶段经历
年少时
小学时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
高中时
梦想实现后有了书房,可以逛书店、书摊,随意读书。


2.仔细阅读第③段,从括号中各选出一个恰当的词语,写在A、B处的横线上,并简要回答所填词语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
(2)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
4.作者在段中提到“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文章结尾说“人和书,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在你成长的岁月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试举一例,说说书曾带给你的温暖、祥和。(不少于50字)
2021-12-07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师大附中明珠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照亮

张丰

①读初中的时候,学校来了两位年轻的男教师,他们是从一个师范学校过来实习的。很多时候,他们会直接讲普通话。在我们学校,此前根本没有讲普通话的老师,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

②现在想来,他们不过是中师毕业的小伙子,十七八岁而已,来到我们这个镇上,也很忐忑吧。他们穿着运动服——很有可能是没有别的衣服可穿,但是在我们看来那是时尚的象征。我们从没穿过校服,更谈不上运动服,脚上穿的是母亲做的布鞋。

③作为教师子弟,老师对我来说早就没什么神秘感了。我从小就认识很多老师,在他们的爱、调侃和哄笑中慢慢长大。我知道教师很伟大,拥有自己的节日,但是也知道他们都是普通人。比如我父亲是一位老师,但他做的饭菜,就常常难以下咽;他也会找个借口,把洗碗这样的家务分配给我们。同学们对老师都是仰望,我却从来没有这样的尊崇,对他们的生活,也不感到神秘——那就是我每天都能看到的生活啊。

④但是这两个穿运动服、讲普通话的小伙子却重新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陌生的感觉。教师应该是有追求的(穿运动服而不是我们的居家服装),应该是讲普通话的,那意味着和一个更高级的标准、一个更大的世界联系起来。那时我还没法看电视,但是已经通过收音机知道普通话是怎么一回事,有了对“国家”和“乡土”的模糊理解。

⑤这样的老师,未必真的传授过你知识,却为你召唤出一个新世界。那两个实习教师。其实并没有给我上过课。但是,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足以召唤出一个广阔的世界,就像拽着你的头发,把你拔离地球,让你脱离引力的掌控,找寻到飞翔的感觉。你的内心有一种真正的觉醒,你开始重新打量现实生活。你对现实产生一种疏离感,开始想要离开,去看更大的世界。

⑥这可能关乎教育的一个本质问题: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教育?一个孩子,日复一日地背着书包上学,做各种作业。应付考试,他一定需要一个特别的日子,需要一个决定性时刻来照亮自己。有时候人们会说,真正好的教育,是让人能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这样的契机。

⑦父亲可能不是特别好的老师,虽然他教过的学生也有考上北大、清华的。他只会说“学习要靠自己”,但是,我隐约感知到,父亲懂得教育的根本。我读初二的时候,父亲正好教这一年级的数学。我的数学很差,他有足够的的理由把我调到他所教的班级。但是,父亲没这么做,他甚至没有给我讲过一道数学题。

⑧他一定知道,亲自教儿子是错误的选择,教育需要的是不断“陌生化”,需要接受新的场景和可能性。回想起来,自己经历了那么多老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其实都和“教学”无关,而是一些神奇的暗示成者力量。

⑨读高三的时候,我遇到一个很厉害的语文老师。他总是懒懒的样子,对讲解语文题很不屑,有时候还会说“这个没什么意思”之类的泄气话。但是,他的傲气和身上干净的白衬衫,却很神奇地鼓舞了我。在我看来,那就是才华的象征,也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样子。于是,我发奋学习语文,差点把《古文观止》全部背诵下来。那位老师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他通过这种方式“照亮”了我。

(选自 《读者》,有删节)


【链接材料】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本文围绕“神奇的照亮”记叙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2.“但是这两个穿运动服、讲普通话的小伙子却重新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陌生的感觉。”这一句话中“陌生的感觉”具体指什么感觉?
3.结合文章第⑥段及链接材料,谈谈本文作者和鲁迅先生对教育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2021-12-07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

毕淑敏

①我小的时候,总爱把作文写得与众不同。王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读我有漏洞也有一点新意的作文。

②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当然是甜的了,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的夸奖?可慢慢的,咸味和涩味就涌上心头。

③下课以后,同学们的神气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掏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那时候我们刚学过一篇关于掏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全班同学好像结成了孤立我的统一战线,跳皮筋,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又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拨呢!我和谁说话,她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然后故意跟别的人大声说笑,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④在我幼小的心里,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⑤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要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怎么办呢?

⑥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从此不要把作文写得那样好。我开始挺随意地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果然,王老师不再念我的范文,同学们也和我相亲相爱。正在我很得意的时候,王老师找我了。“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我执犟地保持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而是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她会的,她的脾气很急躁),那我的处境就更糟了。

⑦王老师苦口婆心地开导我半天,于是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地写作文,王老师是满意了,可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了。

⑧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了吗?

⑨我小小的脑筋动了又动,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它们的时候,大伙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只提一个名字:毕淑敏。

⑩我小心翼翼地说:“王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了吗?”“噢,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王老师说。“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什么事?你说好了。”王老师的眼睛明亮地注视着我。

⑪“我想……您念我的作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

⑫“为什么,我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一篇无名氏写的东西吧?”王老师有些不耐烦了。

⑬我知道王老师会这么说的,要说服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谁的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了。我也好给我自己的作文提不足之处。……”

⑭我说的都是实话。只是最重要的理由我没有说:我想为自己求一份心灵的安宁。

⑮“你说得有一些道理。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王老师沉吟着答应了。

⑯那天下午的情形,一如我小小的心所预料的。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以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

⑰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少年人的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却养成了我勤奋不已而又淡泊名利的性格。

(选自《毕淑敏散文荟萃》,选文有改动)

1.请结合全文内容,写出老师念“我”作文时“我”的情绪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用文中词句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最初当然是甜的→①(               )→②(               )→得意→③(             )
2.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心情像颗怪味豆”?
3.文章第⑤段“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要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一句中,“精神的炼狱”指的是什么?
4.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我”请求老师在读作文时不念自己名字的理由有哪些?
5.被老师读作文的事情,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2021-11-12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芦苇花的精魂

扶 云

①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

②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很少有植物的花带给人这种感觉,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

③芦苇花内里,最深邃的那份情感,魂系着芦苇荡的仁心雄魄。细想下去,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这也许有些难懂,“空”与“有”本是相反的两极,怎么能搞在一起?但及待芦苇抽出了芦苇之花,我才真正懂得芦苇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般厚。

④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这花似人生的彻悟,在黄叶与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

⑤我心中不由一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冬野之真味了……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与寒冬深情地去握手,你来说一说?请不要讲,潇潇冷雨打沧桑,呼呼寒风吹断肠。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⑥我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遭遇身体误诊、丈夫背叛、失去女儿的苦难后,她的心没有灰暗甚至死去,却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一个又一个孤儿。她说,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我听后,在泪眼模糊中,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

⑦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他说:“我怕得哭了。”当时,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张定宇却没有半点害怕。但他说,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得哭了,心里怕失去她。所幸,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⑧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他对时间特别敏感,因自己的身体会渐渐被这种罕见的病魔“冻”住。他曾说,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一定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⑨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每年三月烧芦苇做草木灰,触目即是的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

⑩有人说,秋天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射,那便是高峰闪现。内心质朴的人们,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地生长。

1.文章以芦苇花贯穿全文,为何在第②段写到菊花?请简要分析。
2.作者为什么要把张定宇比作“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题为《芦苇花的精魂》,请简要概括芦苇花的“精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空也是富有”的理解。
2021-11-0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挂了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②车窗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火车还要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火车在夜色中呼啸前行,我一路忐忑。

③我从昆明乘火车去宣威参加会议,列车要穿过家乡所在的村庄。近乡情更怯,兴奋激动转眼间又因远离而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我打电话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很高兴,但我遗憾地说:“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但此时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因为,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④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很少回家。如果没理由就跑回家去,每一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母亲总是说:“我身体好好的,你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意思,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⑤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会在7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招手,这样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这个突然的提议,连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马上答应了下来。

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近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火车通过那个道口就是一闪而过,我与母亲相互间能看见吗?

⑦火车一到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总不见熟悉的村庄。正纳闷间,我远远看见灯箱中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白色大字。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家乡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⑧我打电话颓然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还没等我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你应该就在车上。”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见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⑨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只好告诉母亲,明晚还是在那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⑩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我把眼睛使劲睁大伏在玻璃上,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突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⑪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⑫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身处两地的母子二人珍惜难得的机会,相约以特殊方式见面的感人故事。
B.父亲去世后,母亲孤单寂寞,但又不让在城里工作的“我”经常回家看望。
C.本文选取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亲情”这一永恒的主题。
D.本文语言平实,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包含着母子之间深厚的情谊。
2.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成表格。
情节“我”的心情
“我”乘火车将路过家乡(1)__________(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悔、忐忑
“我”和母亲都没有见到对方失落、不甘心
“我”返程时看到母亲手中的那束电筒光(4)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这个突然的提议,连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赏析加点词)
(2)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赏析句子)
4.文章结尾,母子俩都说看见对方了,真的看见了吗?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5.标题“那一束光”有什么寓意?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