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陶渊明(365-42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7 道试题
1 .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①以自况曰: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②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③,箪瓢屡空④,晏如⑤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⑥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⑦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 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注】①《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所作的自传。②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③短褐穿结:形容衣衫褴褛。④箪瓢屡空:形容吃的喝的匮乏。⑤晏如:安然自如的样子。⑥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⑦畜:同“蓄”。
1.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往来种作                  亲旧知如此
B.不足外人道也             乡邻之所贵
C.具答                            或置酒招
D.自况曰                    此自终
2.下列说法有误一项是 (        
A.【甲】文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返回,这与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B.【甲】文寄寓着陶渊明的美好向往,【乙】文记述了陶渊明著《桃花源记》的缘由。
C.【乙】文指出陶渊明有三大爱好:读书,饮酒,写文章。
D.甲乙两文中有一些词语虽然沿用至今,但词义发生了变化。如交通、妻子、绝境、不求甚解。
3.请结合提示,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词语

义项

①同“嘱”嘱咐,嘱托。②聚集。③撰写。④专注。

①符合。②时机,机会。③领悟,理解。④必然,一定。
①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4.作者虚构的桃花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有这样的魅力?   
5.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2024-04-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庆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2 .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出自《桃花源记》)

【Z】

老人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出自《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溪行                                 缘: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3)老人杨氏入山                    引:
(4)此公                              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                  与众共
B.后遂无问津                            则必贤
C.耕以蚕                                   其境过清
D.杨氏谢从之                            潭西南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4.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主要是通过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甲乙两文所写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之处。
2024-04-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招远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注释】①瘦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wò):锦绣织成的篷帐。④陟(zhì):登高,上升。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   _______________          (2)处处   ___________
(3)桃千余树     _______________        (4)石为泉     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3.【甲】文中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色分别是怎样的?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4.袁中道与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都令人向往,但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2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校联考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春风挂帆,西视点苍如蓬莱、阆苑,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且点苍十九峰中,一峰一溪飞流下洱河。而西崖之上,山麓之下,一郡居民咸聚焉。四水入城中,十五水流村落,大理民无一垅半亩无过水者,古未荒旱,人不识桔槔。又四五月间,一亩之隔,即倏雨倏晴雨以插禾晴以刈麦,名甸溪晴雨。其入城者,人家门扃院落,捍之即为塘,甃之即为井。谓之乐土,谁曰不然?

(节选自王士性《广志绎》)

【注】①点苍:点苍山,又名苍山、灵鹫山。②蓬莱、阆(lànɡ)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③桔(jié)槔(ɡāo):汲水工具。④扃(jiōnɡ):关门。⑤甃(zhòu):用砖砌。
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问今何世        惟醉心于B.西视点苍如蓬莱、阆苑   坐我西阁床
C.既出,其船     览物之情,无异乎D.果,寻病终                 荒旱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黄发垂髫”和“伛偻提携”、 “豆蔻”、“及笄”等都是古代表年龄的词语。
B.乙文中“大理民无一垅半亩无过水者”一句双重否定强调了大理田地都有溪水经过,不需人力的特点。
C.乙文加横线句中的“焉”和《愚公移山》中“且焉置土石”中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
D.“既出,得其船”中“其”是代词,与“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用法相同。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回环曲折的笔墨,描绘出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图景。
B.【乙】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一句表明了作者对点苍山的优美风光的赞美。
C.两文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和点苍山都堪称一方“乐土”,令人心驰神往。
D.两文写景都是由近及远,使景物具有立体感和动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下面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
即倏雨A倏晴B雨以插禾C晴以D刈麦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
(2)谓之乐土,谁曰不然?
6.【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风光,但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4-2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

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太平广记·秦时妇人》)

【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④法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形骸:形体。⑦摈落:剃光头。⑧自:本是。⑨弊:压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有人形骸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并草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僧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3.通读全文,你很容易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桃花源记》,请写出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2024-04-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困难(0.15) |
6 .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各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杨氏入山之大穴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①纩:絮衣服的新丝绵。②枲:麻。
1.【甲】文的作者是                  (人名)。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与【乙】文都用了叙事的表达方式,语言朴素自然。
B.【乙】文的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C.【乙】文的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甲】文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4.【乙】文中描述的“山之大穴”和桃花源一样是一个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地方。从“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杨氏对这个地方的向往。
2024-04-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开朗:(     )(2)具:(     )(3)寻:(     )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刘子骥“欣然规往”的原因。
2024-04-1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发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酒食。停数日,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也。”

既出,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赤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概出,其船            二者不可
B.不足为外人        益慕圣贤之
C.停数日,            未尝稍降
D.皆酒食                  则无敌国外患者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如何辩证地看待语段【甲】中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4.语段【甲】【乙】所展现的生活图最有什么共同之处?
2024-04-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三友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_
(2)如外人_______________
(3)其丈夫担粪灌园_______________
(4)自不如远甚也____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妇 女 亦 耕 田 力 作 以 视 西 北 男 子 游 惰 不 事 生 产 者 其 俗 洵 美 矣 。
3.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024-04-1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4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学习陶渊明《饮酒(其五)》时,同学们对于诗句“飞鸟相与还”中“还”字的读音产生了争议。请你结合诗歌的内容及情感,谈谈你的观点。

【hái】
①依然,仍然;②更加;③再,又;④尚,勉强过得去;⑤尚且。
【huán】
①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②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③偿付;④同“环”;⑤姓。
2024-04-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