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陶渊明(365-42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三篇文章,完成各题

【甲】

夜入瞿唐峡

白居易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三月,贬谪四年后的白居易由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三峡,因夜入瞿塘峡而作此诗。②稔(rěn):纤夫拉船用的竹纤。③滟滪(yàn yù)堆:在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口中,此地狭罕水急,航路最为险恶。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丙】

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可转上山。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上跻必奇境,趋石磴道。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既而愈上愈高,杳无所极,烈日铄铄烁烁,余亦自苦倦矣。数里,跻岭头,以为绝顶也;转而西,山之上高峰复有倍此者。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畴荡荡,正似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不复知在万峰顶上也。

(节选自 《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坳:山间的平地。②磴:石阶。③跻:攀登。④励:振奋。⑤畴:田地。

1.甲诗的颔联如何写出瞿塘峡的“险”的?请从修辞角度简要分析。
2.白居易的诗“语浅而情深,言短而味长”,“欲识愁多少”一句中的“愁”包含了哪两层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       ②渔人甚____________

趋石磴道   ______________       既而愈上愈高____________

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又 二 里 一 侧 径 西 向 坳 北 复 有 一 磴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

6.联系下面两句话,简要分析《游九鲤湖日记》与《桃花源记》中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

2024-03-3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正则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陶渊明,________(朝代)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欲其林(尽)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便还家(同“邀”,邀请)D.处处之(写作)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逐渐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C.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短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试分析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2024-03-3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名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节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①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②相(xiàng)田:看田地的好坏。相:察看。③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④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⑤休将白发唱黄鸡: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
1.下列语句加点的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芳草
B.阡陌
C.溪水西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B.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C.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D.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3.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B.乙文“善医而聋”“遂往求疗”“余戏之”的三句话,很风趣,说明作者与庞安常的亲密关系。
C.乙文引歌抒情。这首词调名是《浣溪沙》,再现了作者遭受人生重大打击后不自悲、不气馁、不自暴自弃的进取精神。
D.“垂髫”指儿童。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此“束发”一般指男子十五岁;“加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4.句子翻译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2024-03-3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次韵答王敬助(其一)

元·王冕

小隐水南村,喧哗不到门。无言及名利,适意在田园。

春雨桑麻长,秋风果蔬繁。生涯有如此,何用觅桃源?

【丙】余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慨然有遗世之思。说者谓渊明生当晋、宋之际,志欲弃尘离垢,高举远引,托而为此记,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庄观之,则夫幽岩深谷、灵区异境、隔绝人世者,世固未尝无也。

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呜呼!余久怀遁世之思,嗟宇宙无所为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间复有之。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竞凌害: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凌害,欺凌伤害。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文言字句方法解释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查阅字典法:A通“嘱”   B连接   C类______(填选项)
如外人参考成语法:“悉听尊便”______
桑麻林麓语法推断法:军霸上______
非真有联系课文法: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

2.划分朗读节奏(2处)
余 读 陶 渊 明《桃花源记》
3.翻译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
4.请简要分析加点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不意人间复有之
5.陶渊明和王冕在【甲】【乙】两材料中都描述了令人向往的“桃花源”,但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结合两文谈谈你的理解。
6.结合三则选文材料,简要归纳“桃花源”在历代文人们心中共同的特征。
2024-03-29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莲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更欲之,见道旁设机,疑有虎狼,遂不敢往。”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旁(bàng):同“傍”,靠近。②儿辈:子侄等晚辈。③芦藩:用芦苇编的篱笆。④宛:逼真,相似。⑤机:捕兽的工具。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仿佛若有光       仿佛:__________       (2)如外人       悉:__________
(3)更欲       穷:__________       (4)见道旁设机       会:__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湖中有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
4.【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03-28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中三月上已,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萧,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

(节选自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


注:①葱蒨(qiàn):色青绿而茂盛。②修禊: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戏以被除不祥。③然:同“燃”。④泓(hóng):水潭。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                    俨然
B.处处                 匹夫不可夺也(《〈论语〉十二章》)
C.停数日,辞          乃记之而(《小石潭记》)
D.不足外人道也       坻,为屿,为嵁,为岩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语段甲结尾段能否删去?请结合语段做具体分析。
4.语段甲乙中都描写了“夹岸桃花”,请分析两个语段中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2024-03-2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镇平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丙】

《雪窦游志》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同“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水尤              以其境过
B.便                    俨然
C.停数日,辞       乃记之而(《小石潭记》)
D.不知有汉              记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根据【乙】【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皆叹惋,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
B.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凄”到“乐”,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幽深凄怆,后半部分是清静神乐。
C.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另外,刘子骥是晋代名士,与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作品中,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本文的记叙顺序为“发现小石潭——小潭源流——潭中景物——潭周围气氛”。
2024-03-2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五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困难(0.15) |
8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有删改)


【注释】①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②嗜:喜爱。③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④造:往,到。辄(zhé),就。⑤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⑥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⑦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
(1)不为外人道也词语推断法:不挂齿______
(2)置酒而招之课内迁移法:王命急宣。《三峡》______
(3)在必醉查阅词典法:①规定的时日,期限。②期望。③约定时日。④极,限度。(摘自《古代汉语词典》)(填序号)_____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甲文中的“桃花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请结合文段简要概括。
4.乙文中的五柳先生适合住在甲文中的桃花源吗?请结合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和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分析。
2024-03-2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_______________
(2)余人各复至其家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并怡然自乐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2024-03-24更新 | 47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勤径学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全程时习测试卷(部编版)
10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是如何情景相融的。
2.“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有何意味?请简要分析。
2024-03-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