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陶渊明(365-42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7 道试题
1 . 下列对《饮酒》(其五)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本诗以草庐开篇,叙述免除“马”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由“在”到“无”,转折有势。
B.本诗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表现诗人心与自然的亲近与会意,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C.诗中的“真意”指诗人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表现要肃清官场污浊风气的人生追求。
D.全诗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情趣,情味隽永,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2024-05-13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红桥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便还家(           ) (3)来问讯(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B.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描绘了溪行捕鱼、桃源见闻、流连忘返、重寻迷路等故事。
C.“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桃花源人不愿被外界打扰,怕重遭动乱;另一方面也使桃花源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增加了文章的艺术美感。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
【乙】

蓼庄图记(节选)

余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慨然有遗世之思。说者谓渊明生当晋、宋之际,欲弃尘离垢,高举远引,托而此记,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庄观之,则夫幽岩深谷,灵区境,隔绝人世者,世固未尝无也。

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节选自《戴名世集》卷十,有删改)

【注释】①奥阻:幽深险阻。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但不开化。③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④凌害:欺凌伤害。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弃尘离垢/寻向所
B.托而此记/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C.灵区境/渔人甚
D.耳未尝/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西 山 面 之 浑 河 绕 之 奥 阻 幽 深 人 迹 之 所 不 到
6.文中描绘的蓼花庄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什么共同点?请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简要概括。
2024-05-1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令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 (B)。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订止宫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C),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D)。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节选自苏轼。《和陶桃花源并引》)

【注释】①醯(xī): 醋。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根据语境推测余人各复至其家
语法分析推测此中人
迁移课内字词至百二三十岁
双音节词推测道极

2. 请将“矣”“然”“也”“焉”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       B (       )               C. (       )     D. (       )
3.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请从甲文中找出表明渔人所见的应是避乱之人的子孙的语句。
6.陶渊明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轼在《和陶桃花源并引》中认为,桃花源并非虚构的仙境,应真实存在过。他如何证明的?
2024-05-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渔人甚     (2)便扶     (3)此中人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乙】

蜀氏遇晋饥,辈三五人,挟木弓入白鹿山捕猎以自给。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行十余步但见城市栉比闾井繁盛了不见鹿。徐行市中,以问人曰:“此处何也?”人曰:“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俊,俊使人随往,失其旧所矣。

(节选自(宋史·艺文志》)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才通人/人恒,然后能改B.出穴/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行市中/于是天子乃按辔D.密归路/处处
4.请用“/”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行 十 余 步 但 见 城 市 栉 比 闾 井 繁 盛 了 不 见 鹿
5.读完【甲】【乙】两文,小语若有所思,他向小文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请你补全对话。

小语:两文故事内容不同,但在情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发现者都是偶然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境地;人们都①______

小文:的确如此,相似之处还有:发现者离开时都②______

小语:【甲】【乙】两文作者不同,他们生活的时代也不同,但讲的都是人们“避难入山”的故事。你认为这类“避难入山”故事被广泛流传、改编的原因是③______

2024-05-0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乙亥北行日记

戴名世

明日,宿旦子冈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赤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刚。③洵:确实。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          此一家之中
B.忘路远近                 余顾而慕
C.豁开朗                    又有树数株郁郁
D.率妻子邑人来此   哀转久
2.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仙境,层层设疑,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B.乙文记述了作者旅途见闻,赞美了妇女也参加农业生产的“江北之俗”。
C.甲乙两文都是依据作者亲身经历,如实地再现了一幅幅农家乐的图景。
D.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妇 女 亦 耕 田 力 作 以 视 西 北 男 子 游 惰 不 事 生 产 者 其 俗 洵 美 矣。
5.甲、乙两文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陶渊明在甲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2024-05-0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选自《晋书·隐逸传》)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对下面句子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中的“要”是通假字,同“邀”意思是“邀请”。
B.“咸来问讯”中的“咸”与“皆”都有“全,都”的意思。
C.“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与“奇山异水”中的“异”意思相同,都解释为“奇异”。
D.“尝采药至衡山”中的“尝”与《卖油翁》“尝射于家圃”中的“尝”都解释为“曾经”。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晋太元中”交代了①____________。“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写桃花源人进入桃花源,开始与世人隔绝的时间、原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桃花源人在桃花源里②___________生活状态。
4.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两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0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惟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①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节选自梅曾亮《游小盘谷记》)

【注释】①謦欬(qǐng kài):咳嗽。轻曰謦,重曰欬。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答之                    故人鸡黍             匠心
B.遂与外人          千二百里          不容发
C.出,得其船          来之,则安之       一如
D.欲其林                 探之不可             水尽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甲文段中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要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4.甲、乙两个文段中都透露出一种神秘色彩,但其目的又有不同。请你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结尾写①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这样写的目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开篇中“③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的内容增添了小盘谷的神秘色彩,这样写的目的是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0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便船/屋俨然B.此人一一具言所闻/不足外人道也
C.见渔人,大惊/不知有汉D.村中有此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2.下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通:交错B.论魏晋:不要
C.来此境:隔绝D.率妻邑人:儿子
3.现在人们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来指什么?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2024-05-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以上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闲居》一诗中,“蝉声”这一意象有何作用?   
(2)《闲居》《饮酒(其五)》均为城中闲居之作,请比较两诗情感的异同。
2024-05-0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溪行                                 缘:沿着,顺着
B.答之                                      具:详细
C.便还家                                     要:要求
D.处处                                志:做记号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             不足外人道也(     
B.便                           俨然
C.便扶                       所志
D.向所志                       病终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了一系列美好的景物,很自然地为桃花源的出现做了铺垫。
B.桃花源人见到渔人,“设酒杀鸡作食”招待,体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淳朴真情。
C.第④段内容与开头的“忽逢桃花林”相呼应,进一步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D.本文以真实确切、回环往复的笔墨,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幸福美好的画卷。
2024-05-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