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321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

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一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你为什么参加红军?我问道。我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的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喜欢。我们的家很穷。一家六口,我的父母和三个哥哥。我们没有地。收成一半以上拿来交租,所以我们老是不够吃。冬天,我们烧树皮汤喝,把粮食省下来作来春的种子。我总是挨饿。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称赞我。我的两个哥哥参加了红军。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选段二】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选段一中的“我”是作者斯诺,斯诺的采访对象“他”和“他”同样年龄的红军战士们在书中被统称为什么?根据选段中“他”的人生经历,说说像“他”一样的红军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2)阅读选段二,分别写出颈联和尾联所反映的长征中的具体事件,并说说这首诗的内涵。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勤春来早

今年春来早。龙年紧着脚步往前赶,仍然落在立春节气的后面。迎着飞雪,顶着寒风,不少人构思着春天的蓝图,擘画着新一年的美景。而且,不是今年如此,年年都如此,代代都如此。人勤春来早,不只是挂在嘴上的俗谚,而是祖祖辈辈的传统。

在我的记忆里,每逢腊月,奶奶都要去赶集,去置办年货。年货的多少,要看衣袋里钱的多少而定。钱多就多买,钱少就少买。但有一样,钱再少也必须买,那便是一张《春牛图》。《春牛图》是幅年画,但又不是普通的年画。这幅年画分为两个板块,上面画着一头高大的黄牛。黄牛迈着从容的步子,走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头上是飞舞的燕子,脸前是曲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过,不再是冰封雪盖的寒瘦模样,绽露出初春的灵动。画的下面是日历,一年的日子和二十四节气都标示得清清楚楚。

儿时的我幼稚得很,总觉得《春牛图》没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年画热闹好看,为什么还要年年买《春牛图》回家?爸爸给我讲,农家过日子离不开《春牛图》,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时令都在上面。屋里贴上这张画,啥时候该种,啥时候该收,心中就有了数。家家便会早准备,早动手,不至于耽误农时。我又问,那为啥不画别的稀奇物,只画个看烦了的大黄牛?爸爸告诉我,黄牛能犁地,能拉车,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都要靠它卖力气。最有趣的是,这幅画还隐藏着打春牛的风俗。

往昔立春这日,天色刚刚泛亮,乡亲们已经集聚在村东的田间。暖融融的太阳一露头,就有身穿锦袍的春官下令:开打!于是,身着武士装的句芒神手持长鞭快步上场,左蹦右跳,啪啪的鞭声随之炸响。当然,这里的春官和句芒神都是村人扮演的。众人正看得眼花缭乱,就见句芒神旋舞到了春牛的身边,使劲抽打了一鞭。哗嚓一声响,春牛的肚子炸裂了,里面装的核桃、红枣、花生、炒豆,瞬间迸溅出来,散落一地。

顿时,围观的人群欢声雷动,早有眼疾手快者飞身上前捡拾,拾到了,马上就吃。自然跑得最快、抢得最多、吃得最香的都是孩童。老辈人说,吃了春牛肚子里的食物,五谷能丰登,家业能兴旺。因而,老老少少都在抢,抢得欢天喜地,抢得红红火火。儿时听说打春牛,只觉得好玩、有趣味。长大了才明白,看似在打牛,实际是鞭策自己。打春牛寄寓着乡亲们早行动、早发力、把握初春时光的美好心愿。

边谈笑风生谋划新一年的光景,那头忽有威风锣鼓敲打起来。威风锣鼓就是威风,气势雄浑,惊天动地。我以为是有什么欢庆仪式,一问才知道,是过大年时要出门献艺,抓紧排练。这闻名神州的威风锣鼓,早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文化消费不断增长,每逢节庆,多地争相请去助威添彩,春节当然是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原先只是一枝红杏闹春意,几个鼓,几个钹,几张锣,就打得满堂喝彩。但一支队伍哪能应对得了多地邀请,于是再发展,再训练。如今,已经是十支、几十支队伍,仍然无法满足需求。于是顺势而为,来他个百般红紫斗芳菲。这铿锵的锣鼓声,便来自拓展训练的场地上。

威风锣鼓训练完一个曲牌,暂作歇息,就听见一阵欢声笑语飘过来。这是干啥?悄悄抽身,循声走去,宽阔的大厅里聚满了男男女女。有的扎龙灯,有的糊旱船,有的绑竹马。这不稀奇,都是为年节闹社火做准备。稀奇的是,龙灯、旱船和竹马,样样都已摆下一大摊,满大厅的人还在忙个不停。一村一队闹社火,哪能用得上这么多!更令人新奇的是,还有人在裱糊社火队伍中从未见过的黄牛,莫非是要来个别出心裁,拔个头筹?问出口来,才知道自己早已落在时代后边。这些都是新开发的商品,见到订单才制作。那几头黄牛也一样,而且是我从未见过的春牛。如今传承了打春牛的民俗,再现传统风情,增添文化乐趣,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在娱乐中感受传统民俗的深厚精神内涵……我禁不住咂嘴吐舌,何曾想到乡村形成了节庆展演非遗的产业链!

走出制作非遗文创产品的场馆,我背后仍然回荡着乡亲们的阵阵笑声。【甲】此时,威风锣鼓又敲响了,欢笑声、锣鼓声融为一体,像是滚滚春潮激荡着乡村大地。【乙】人勤春来早,新时代,争朝夕,和着鼓乐声、欢笑声,加快了节奏,加快了步履——

【丙】春天,热热闹闹地来临了!

1.阅读第②~⑧段,概括作者讲述的有关家乡的民俗。
2.请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说明文章第③段的作用。
3.请从语言文字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横线句的妙处。
4.理解文章题目《人勤春来早》的深层含义。
5.阅读全文后,你的同桌小明受到文章的感染,将要在班级朗读文章结尾【甲】【乙】【丙】三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你任选一处对其进行朗读指导,并说明理由。(写出一种朗读方法即可)【提示:朗读方法包括停连、轻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
昨日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意外的奖学金》,完成下面小题。

意外的奖学金

①季雪的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距离四千多公里,往返一趟很不方便,费用也很高。所以她一入学就立志获得奖学金。但是名额有限,竞争激烈。

②大二时,季雪在全省高校英语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考试成绩也不错,申报学院的奖学金应该没有问题。辅导员老师是这项工作的第一环节,也是关键所在。季雪的辅导员老师叫纪羿,是从别的大学刚转过来的,戴一副近视眼镜,不苟言笑,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

③季雪敲开老师的门,递上了奖学金申报表。老师把表拿在手里看了一会儿,摇摇头,又抬起头问道:你确定要申报这个吗?季雪疑惑地点点头。难道自己的条件不够吗?此后几天,这个问题一直在心头萦绕着。奖学金虽然只有两三千元,但是对她来说真的很重要。再见到老师的时候,季雪问好,老师只是点点头。

④一周之后,老师把表退给了她,说:你好好了解一下学校关于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再申报。季雪刚要问什么,老师的手机响了,她只好告辞。季雪把心中的郁结在电话里和家人说了。家人告诉她,有的人办事是讲人情的。室友云静也给了她暗示。可老师怎么会谋私呢?季雪想不通,但是回想起老师的态度,也不得不信了。

⑤她去了一趟银行,取了三百元钱,装在信封里,拿着那张申报表去找老师。碰上同学张扬也去找老师,手里拎着一个口袋,口袋里鼓鼓的。二人一见面都有点不自然,张扬先进去了,空着手出来,对着季雪笑了笑。季雪暗暗庆幸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只是这点礼有点单薄,她有点担心。张扬课余做微商,有收入,没法比啊。

⑥一进屋季雪就看到那个口袋放在老师的桌子下面。别人不会注意,但是她明白,还好自己明白得不晚。扫一眼季雪的申报表,老师摇摇头,正要开口,季雪慌忙把信封掏出来,往桌上一放,说了句老师您费心了,就快步出去了。到了寝室,她的心还在怦怦跳呢。

⑦再见到老师时,她似乎看到了眼镜后面些许的笑意,才放下心来,看来老师没嫌礼轻。她给家报了信,家人很高兴,这个假期可以回去了。

⑧过了一周,距离公布奖学金的日期很近了,老师通知季雪过去。她满怀喜悦地站在老师面前,等到的却是退回的那个信封。老师摇摇头,又抬起头对她说:好好学习吧!往回走,遇到正在送货的张扬,看她兴高采烈的样子,季雪暗暗捏了捏拳头。第二天她在信封里添了五百元,又送给了老师。老师用力摇摇头,却也没怎么推辞。

⑨奖学金的评定结果公布了。学校的习惯是,先公布学院的奖学金,迟几天再公布国家奖学金,但后者只有两三个名额,大家不抱希望的,所以都关注这次的结果。名单里有张扬但没有季雪。

⑩季雪那天在校外参加一场英语口语比赛,捧到了一个奖杯。天那么蓝,她真想飞起来。但很快被云静的电话扯了个跟头。跑回学校,把名单看了好几遍,顽固地认为是搞错了,又到学校网站上查询,事实浇了她一大盆冷水。没想到老师胃口这么大,真是可怕得很。过了几天,老师那里居然无声无息,季雪很痛惜,也生了愤恨,不办事还不退还礼钱吗?

⑪她告诉家人假期回不去了,眼前闪现出家人又焦虑又失望的面容。

⑫第二批奖学金公布那天,起了雾霾,她的心情格外烦躁。上完课,她躲在寝室里垂泪。还没步入社会,她就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当云静疯了似的跑来告诉她,榜上有她的时候,她认为那是天大的玩笑,那绝不可能。云静打开学校网页,给她看名单。她看了又看,确定不是做梦,脚下就生了弹簧,蹦跳着尖叫着。那可是国家奖学金啊!

⑬为了确认,她给老师打了电话,老师正好找她。她给老师鞠了一个躬,激动地说:老师,我要好好感谢您的!家人告诫她,这大笔的奖学金不能都揣在自己腰包里。老师摇摇头,拿出那个信封,放到她手里,说:你要好好感谢学校和国家!关于奖学金,学校要求很严,不准许老师有任何倾向性行为。你当初申报的是学院的奖学金,而我是想让你申报国家奖学金。由于你在英语方面有特殊的能力,学校决定破格对待。

⑭季雪愣怔着,半天才反应过来。老师接着很严肃地说道:你的心思要用在学习上。泪水簌簌流淌下来,她不知道说什么了。转身离开的时候,老师喊住了她,给她两百元钱,说:对了,你交给张扬,这是上次我托她给我买茶叶的钱。

⑮季雪走出大楼,满天的雾霾散了,阳光灿烂,恍惚一下子回到了美丽的草原。她给家人打了电话,那边停顿了一下,说:你要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吧。

⑯她攥了攥拳头。

1.结合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填空。
故事情节季雪心情
季雪递交奖学金申报表疑惑、问题一直萦绕
季雪收到老师退回的申报表______
______心里怦怦跳、满怀喜悦
季雪没有得到学院奖学金______
季雪获得国家奖学金愣怔、意外、欣喜若狂

2.“名额有限,竞争非常激烈”,但季雪还是决定申报学院奖学金的原因有哪些?
3.第⑥段中说“别人不会注意,但是她明白,还好自己明白的不晚”,季雪“明白”了什么?
4.第⑮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⑫段和第⑭段描写了季雪的两次落泪,分别说说季雪落泪的原因。
(1)她躲在寝室里垂泪。
(2)泪水簌簌流淌下来。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一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6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强调“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这种精神在我们的名著阅读中也有体现。请从下面两部名著中任选其一,结合名著阅读体验,分析作品中的哪个人物具有这种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       《海底两万里》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柿子所见

宋长征

①柿子应该算是什么呢?一株柿子树应该是村庄里的乡土诗人,常常站在村边和路口,平常日子很少说话,只是等到霜降时节,才高高挂起一盏盏小小的红灯。柿子红了,是诗人有所表达,吟一场秋风秋雨,写一行行白露寒霜,天地就空旷了起来。

②曹州耿饼的盛名由来已久,其原料是柿子,因多产于菏泽耿庄,故名耿饼。耿饼浸淫过唐时月光,聆听过宋时清词,历来被尊为皇家贡品。为了制作耿饼,每到柿子采摘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倾巢而动。摘的摘,削皮的削皮,一时间忙得不亦乐乎。制作耿饼有诸多要点:一要选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用木棍搭架,上铺秫秸制作的卷箔。二要在晚间用竹席苫盖,以防雨露。十天左右果肉变皱,顶部塌陷,进行第一次翻动。三要耐得起寂寞,在等待的过程中露凝成霜,一次次翻晒,一层层凝霜,直到白霜挂满,圆滚滚的柿子变成柔软的饼状,这才宣告完成。

③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很多次蜕变,如此才能从懵懂走向成熟。而一位贴近乡土贴近大地的诗人想要写出深邃的诗行,更须一次次逡巡在乡野与村庄的路口。我小时不懂,以为但凡红透的果实必定美味可口,看母亲不在家,偷偷从树上摘下一枚柿子——如何才能形容一只没有烘过的柿子的味道呢?初时是有些甜意的,那甜味中透着一缕青涩,单等三口两口吃了下去,嘴唇、口腔像是打了一大管麻药。

④柿子要烘,取几枚熟透的苹果和柿子放在一起,用不了几天,便会消除让人惊悚的晦涩。就像一个真正的诗人,原以为写下一些铺排的词语,营造出动人的场景,就能写出好诗实则不然,一首诗有着属于它自身的韵律和情感。“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这气是节气之气,这物是天地所生之物,这情当然就是血肉之情、肺腑之情。这也是柿子的变法,在寂寞中酝酿、感染,用他物之气催动自身气脉的流动,以他者之心感化自己的一片柔情。

⑤自然界里的霜开始凝集,从深沉的地下沿着草木的脉络缓缓上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秋日的清晨,放眼望去,老河滩上一片苍茫。站在老家门口的柿子红了,叶子已凋零殆尽。

⑥红红的柿子里有美好的寓意,在曾自号为柿园先生的齐白石老人眼里,更象征着吉祥如意。浅淡的水墨,简洁的笔调,几枚形状朴拙的柿子放在土篮里,天真而富有乡土气息。我看见母亲踏着暮色走进家门,卸去一身的疲惫,从木箱里摸出一枚烘好的柿子。红,灯笼一样的红色,是暖,是点亮乡村的灯盏。我问:树梢上还有一些大的为什么不摘下来?母亲一定回答:那是留给鸟儿的。甜,蜜一样的甜,几乎不用咀嚼,那甜便丝丝缕缕流进了童年记忆。       

⑦一些事物正在改变,一些固有的生存方式转瞬之间即告消逝。去年某天,我和一位朋友赶往曹州耿饼的原产地耿庄,入眼的是一片狼藉,落叶,被砍断的枝条,连根刨出的几十年的柿子树躺在地上。这是初夏,残断的枝条上尚有白色的柿子花,空茫的眼神无奈地望向天空。要拆迁了,一位老人正佝偻着腰收拾家具、锅碗瓢盆,还有一架自制的柿子削皮机。

⑧“柿出耿氏园者佳,曰‘耿饼’,四方争购之”,这是《菏泽县志》所记。上千年来,传统的耿饼制作工艺一直在民间流传,一树树红色的灯笼在记忆的深处闪光,一层层薄薄的霜雪里裹着蜜样的甘甜。只是以后呢?柿子的哀伤无人能懂。

⑨我也在五味杂陈中有些恍惚,那些红红的柿子在枝头闪烁,忽然间有了某种通感。一个人若能尝遍世间滋味站在时间的枝头,是否也能像一枚柿子那样站在村庄的路口,看见并讲述这一生历经的苦涩与甜蜜?

1.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柿子的描绘及与柿子有关的故事。其中“我”与柿子之间的故事主要有两件,请概括出来。
2.作者写制作耿饼比较详细,从全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柿子红了,是诗人有所表达,吟一场秋风秋雨,写一行行白露寒霜,天地就空旷了起来。(从修辞的角度)
(2)入眼的是一片狼藉,落叶,被砍断的枝条,连根创出的几十年的柿子树躺在地上。(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4.文章说“柿子的哀伤无人能懂”,柿子哀伤的是什么?作者对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柿出耿氏园者佳,曰‘耿饼’,四方争购之”。最近许多外地游客涌入徐州,请你以导游词的形式,为游客介绍一种徐州美食,方便他们更好地打卡徐州,“争购”美食。(至少用一种说明方法,不少于100字)
昨日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十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选文,回答各题。

19274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②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④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⑤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⑥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⑦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

⑧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⑪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⑯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⑰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姥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哭着从街上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⑲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⑳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28日。

1.从父亲的哪些异常行为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第⑧段划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一句中“伟大的力量”具体指什么?
4.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校2023-2024学年(五四制)六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7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温馨时光

胡启涌

瓦房上铺了一层明晃晃的霜。一排排瓦垄,像钢琴的白键横放在大山间。四野阒寂,一地霜白。降霜要比落雪冷,霜风掠过屋顶呜呜直响。过了一阵,躲在云层后面的太阳,满脸羞红地看着大地,满地的霜就退场了。瓦上的霜融化成水,顺着瓦沟滴落下来,溅起朵朵水花,一朵追着一朵地绽放在檐下。晶亮的水珠儿溅落在几盆花上,让花朵与叶子鲜亮了许多。

冬日阳光暖暖,湿润润的瓦房泛上了一层年深月久的斑驳。炊烟从青瓦间升起,飘飘袅袅。对一群早醒的麻雀来说,这是一个温暖的暗示。鸟儿们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在屋里忙着侍弄灶火的大娘,最懂它们的心思,舀上一碗碎米从屋里出来。随着一道漂亮的弧线,碎米簌簌落地,一群鸟儿在院子里争抢起来。大叔拿上一把扫帚,准备清扫院子里的积水,不料吓飞了正在进食的鸟儿。大娘一脸不悦地朝着大叔说:你忙这一会儿干啥?等雀儿吃了再扫吧。”“这些麻雀都被你惯坏了,每天早上都来讨吃的。大叔嘀咕着。这么冷的天,雀儿去哪里找吃的?只要一年收成好,麻雀吃点算啥子。大叔便不说啥了,等麻雀收拾完院里的碎米、纷纷飞落在屋顶上,才站起身来开始打扫院子。

一收一放间,竹子扫帚从水泥地面划过的声音,就像霜风吹过竹林。扫过水,大叔俯下身子,把被风吹倒在地的花小心扶起,拴在竹篱笆上。房前的柴垛码得整整齐齐,有半人高,大叔担心柴火被雨水润湿,找来一块塑料布盖上,还用几块砖头把塑料布的四边压实。大娘在屋里忙着做饭,系着一条素色的围裙,坐在灶前的小木凳上,往灶里添上几块柴。火势更旺了,烧得噼噼啪啪直响,映得大娘满脸红光。

大叔收拾完院里的活儿,进屋时手里拎着一把香葱。这是在自家菜园里扯的,香葱绿得水灵,须根上还挂着黑黑的泥土。大娘接过香葱,冲洗干净。一段切菜的轻快节奏在木屋里响起。老头子,你再去菜园里弄些白菜和萝卜来。今天早上煮火锅,打霜后的蔬菜好吃。大娘边忙着手里的活,边与大叔说话。

炉火正旺,锅里泛红的辣子汤已煮沸了,满屋子荡着腾腾热气。大娘往锅里添着白菜,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霜打的白菜不一样,又脆又甜。大叔手握一杯刚泡好的茶,坐在炉子边,不禁笑侃起来:说得叫人嘴馋,好像比山珍海味还好吃一样。”“哈哈哈……”老两口开心大笑起来。笑声吵醒了屋里睡得正香的小花猫,它跳到火炉边的沙发上,又钻进大娘的怀里。

孩子们在贵阳和遵义工作,已分别打来了电话,说回老家过年,还特地叮嘱两位老人,说现在超市里什么年货都有,到时候买回来就是,家里就不用操心准备了。但是老两口总觉得不备点什么,心里空荡荡的不踏实,于是又忙着张罗。大娘将自家种的绿豆备好,打算做孩子们喜欢吃的绿豆粉,还把黄豆细心地筛选了一遍,拿一半煮豆豉,拿一半生豆芽。大叔也不闲着,把酿米酒、做汤圆的糯米选好,实实地放在屋里,还把烙绿豆粉饼用的秸秆堆放到厢房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随时用都是干燥的。就连烟花也已订好了,包娃儿们放个够。

酿米酒要经过两天的恒温发酵、二十天的装罐密封才酿成,要早些准备才不误孩子们回来吃上开坛米酒。大娘将酿酒用的铁锅、木盆、甑子、簸箕、筲箕通通刷洗一遍后,开始泡米、蒸馏、拌曲。酿米酒是山里人的一件大事,每一道程序都不得马虎。大娘把拌匀酒曲的米饭盛在木盆里后,用拳头在正中摁下一个小坑,这就是酒窝。大叔用纱布将酒曲米饭盖上,然后小心地将木盆放在锅里,再用稻草和蓑衣罩住木盆保温,开始发酵。大娘来到灶前,把手伸进灶膛里试了试温度,不温不火,最佳温度。一切已妥,就等出酒了。

大娘正准备解下围裙歇会儿,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掏出来一看是女儿打来的视频电话。正准备点开视频时,大叔摆手示意:去院子里。”“为啥?”“你在灶前视频,不就露馅了吗?孩子见我们准备这些,又该担心我们累着了。大娘听了点点头,转身就到院子里。舒心的笑声在院子里响起,院前树上的一对喜鹊叫得满院子喜气荡漾。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1日)

1.本文题为“温馨时光”,你从文中读到了哪些温馨的画面?
2.小逸认为,应该在文中写出大叔、大娘和孩子们的名字。小文却认为,不写具体的名字更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3.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鸟儿们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
4.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本文则展现了当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有何异同?
昨日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嘉峪关市/临夏州中考语文真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山城故居

   

父亲来自乡下。他带着一腔的憧憬到省城读书,几年后就有了山城的家。我喜欢这个家,远离山城后更是常常怀想。

小城有连绵的山峦,映衬着工业污染极少的聚居地,然而那时,小城也时常被沙尘暴席卷,小楼原本暗色的砖墙成了赤黄。

小城的居民自有一套生存的法则。大人们总能准确地预测沙尘暴,并等闲视之。沙尘暴即将来临,母亲把我从门口小卖部的门槛上领回家去。能听到一路上的人都在嚷嚷,他们脚下的步子却一点也不急。

沙尘暴期间,我们会关紧门窗,一起坐在屋里,聊天或是打牌——如今流行的说法是家庭游戏,花样也越来越多,但依我看,无非是把过去的打牌称为卡牌游戏,家长抱有教育的目的。我们也常坐在最小的卧室里,一进门窗帘就拉起来,屋里更暗了。母亲开灯,我同姐姐一起在床上跳舞。床被踩得味咚响,一人挨着一顿骂,母亲说床上已经有了个大窟窿,全靠厚厚的被褥伪装。以为母亲是唬我们的,但后来搬家收拾东西时,果真发现了一个洞眼。

父母都很健谈,从前的故事也总是在这时候讲起。父亲喜欢讲他过去上学时吃的苦,母亲就攀着讲她骄傲的成绩。父亲说他解题又快又准,母亲就闲扯他笨若老牛。两人的对话从不上火,慢慢地聊着,有时唱唱反调,话题也不知走向哪里。记忆最深刻的,是父亲的馍。父亲中学时代住校,没多少钱吃饭,奶奶便提前做好馍让他带了去,抵一周的午饭。冬天还好,那馍只是被冻得硬了些,啃来也罢。夏天放久了会长出霉斑来,父亲不得不继续吃,否则就得饿着。父亲忆苦思甜,母亲往往是用这个故事来斥责我与姐姐挑食。父亲不在的日子里,她又讲过一次,却落下泪来。

__________。沙尘暴来时、家里的暖气总会出岔子,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父亲是修暖气的一把好手,母亲后来也是。他们对故障的判断出奇的一致,都是放水即可。我同姐姐站在远处,看暖气阀门被拧开,褐色的水伴随着气体的噗噗声滋射出来,他们淡定地端着脸盆盛脏水,也有防不住的时候,一个卧室的墙上就落了很多褐色的斑点。

小孩子常有乱七八糟的想法,父母也总是惯着。有一段时间,我和姐姐喜欢看电视上播的一部动画片,里面有好几个主人公变身的情节。于是家里四个人都有了自己在动画片里对应的角色,在傍晚争抢着变身。以口舌为剑。矛盾最后都圆满解决,一般以所有角色结盟在一起为结局。

游戏时间,父亲偶尔不在家。若是无聊了,我们就开始担心他。窗帘外是漫卷的西风、肆意的沙砾,能听到小石子被刮起来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将窗帘拉开一点。有时能看到外面模糊的人影。家里的三名女性忧心忡忡一会儿,就寻了别的乐子,忘记了在外的他。

现在也是。我们分居各地,偶尔为对方忧心忡忡一阵,便转向了其他的事情。山城早没了漫天沙尘,但我仍然记得沙尘暴来临的前夜,我把鼻尖贴在窗户上,嗅到尘土的味道,屋里暖暖的氛围模糊了窗外的冰冷世界。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父母关系不好因而时常唱反调B.山城如今依然被沙尘暴席卷
C.儿时“我”总因淘气顽皮被母亲骂D.沙尘暴时玩丰富的家庭游戏
2.下列诗句填入文章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有阴晴圆缺B.屋漏偏逢连夜雨C.山重水复疑无路D.千磨万击还坚劲
3.文中“父亲的馍”的故事让人难忘。请以父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忆苦思甜”。
4.阅读分享会上,小文认为尾段“屋里暖暖的氛围模糊了窗外的冰冷世界”一句意味深长,朗读时应舒缓平和,对加点字“暖暖”和“冰冷”重读。你认可她的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昨日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等5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在明明德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叫周明德,生于1952年,这样一个好名字,似是该在哪个书香门第,但他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多的是结不出果实的庄稼与无尽的荒凉。

②忘了是用汗水砸成八瓣换来生计的第几个年头,他渐渐有了些积蓄。在一个日头不错的冬日,他用布包着所有的钱,换上最体面的衣裳,去镇上开了第一个户。

③存好钱的他本已打算和同乡回去,偶然瞥到医院门口的大红横幅——“乡村赤脚医生培训”。这几个字像一块块巨石砸在他早已沉寂的内心,掀起了千尺浪。

④他紧绷的脸上自然表现不出那么多情绪,只是重新取出了钱,不顾同乡的劝说与阻拦,踏进了那家医院。他借来纸笔,写了信央同乡带了回去。他早已不再年轻,但当他重新笨拙地写下“周明德”三字时,仍旧感到了一阵由内心发出的、震动身体的战栗。

⑤三个月后,他挑着担子回来了,开了村上的第一间“医馆”。说是“医馆”多少有些抬举了,它只是一个极其简陋的行医点。乡亲们仅仅是出于对他死去的父亲和他的敬重,才会有人愿意上门求诊。

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赤脚医生的行医点撑了下去。

⑦大抵他本就颇有天分,又肯下死功夫,隔三差五地就往镇上医院跑。一来二去,他的医术在村里乃至乡镇上都出了些名,甚至有走上二三十里路来求医的。都道“医者仁心”,他自是看不了这人间疾痛,便也不求报酬,尽其所能地医治。

⑧村里老师家的婆婆生了重病,前前后后求了不少医,西药大把大把地吃,却始终没见好,最后连大医院的医生也直言救不了了。

⑨请他来,本也是没抱什么指望的,只是想让婆婆走前少受点苦。他搭上老人枯瘦的手腕用布满老茧的指尖感受老人的脉象,沉吟良久,间或在纸上记些他人看不懂的字。末了,抬起头,眼中射出坚定的光:“这病或许能治。”

⑩他写下药方,叮嘱老人的家人把药煎好给老人服用。两家之间的路。那阵子被他开胶的破鞋踏了几十次。

⑪谁承想呢,陈家老太这口气,真给他吊了二十多年。

⑫家里的孩子一个个长大了,在这满屋药香中,识了字,念了书。他不想让孩子们同他一样被束在山里,他们该有更好的、他未经历过的人生。他将孩子们一个个送出了家门,这座热闹了十余年的小院重归宁静。

⑬儿女不在身旁的时光,他照旧侍弄庄稼,医治村民。孩子们寄来的钱早已足够他和妻子停下劳作可他还是歇不住,甘愿操劳。他将攒出来的钱拿去帮助修路,挖水沟,建学堂。绝大多数时刻,他寸步不离自己的“医馆”。大部分年轻人都离开村子了,剩下的老人难免有七病八灾,他尽力医治,同病人们共同咀嚼过往的时光。

⑭日子本该就这样过下去,没人预想过他的离开。

⑮没有任何征兆,他病倒了。他被送到市里最好的医院,儿女们扔下手上的工作日夜陪护也没能阻止他在十月一个阴冷的日子离开了人世。

⑯村民们自发来送葬,队伍绵延了数十米。已是花甲老人的老师含泪感谢他让婆婆多活二十余年的恩情,出嫁回来的阿嫂念着他修葺的学校让她有书读……

⑰他自然没能“明明德于天下”,只是在一座大山深处的小村中,仓促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他独自卧在山坡上,望着家的方向,望着村庄的方向。

⑱他叫周明德,端端正正三十一画。周是家姓,明是字辈,德才是他的名。

⑲他自然担得起这个名字。

1.下列关于周明德品质特征,在文中没有体现的一项是(     
A.勤奋好学B.医术高明C.教子有方D.慈爱善良
2.下列与周明德相关的事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顾同乡的劝说与阻拦,他参加了“乡村赤脚医生培训”。
B.乡亲们出于对他的敬重,他的“医馆”出乎意料撑了下去
C.就连大医院的医生也直言救不了的陈家老太被他救了过来,
D.甘愿操劳,将攒出来的钱拿去帮助修路,挖水沟,建学堂,
3.下面是关于周明德生前身后感人故事的梳理,请你根据提示将其补充完整。
自费报名学医——(     )救治陈家老太——(     )——(     )
4.文中三次出现周明德的名字,结合文章内容,补充完成下表。

出现的位置

作用分析

文章开头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他的叙述。

他决定参加“乡村赤脚医生培训”时,写下自己的名字。______
_____________
昨日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等5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请你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分析人物形象。

示例:老马冬日拉车时昏倒在茶馆被救助,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执着要强,挣扎在生活底层的劳动者。

曹先生(《骆驼祥子》)       阿龙纳斯(《海底两万里》)
昨日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等5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