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2024高三·上海·专题练习

1 .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20209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图示意碳达峰与碳中和。完成下面小题。

1.“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主要是应对(     
A.热岛效应B.阳伞效应C.焚风效应D.全球变暖
2.实现“双碳”的关键措施是(     
A.关停耗能产业B.削减碳排放量C.调整能源结构D.控制人口数量
2024-03-02更新 | 387次组卷 | 8卷引用:重难点23 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3大重难点+8大易错点)-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新高考专用)
2 . 山西作为资源型地区和碳排放大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富集区,长期以来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驱动当地经济发展。“十三五”期间,全省碳排放呈较快增长态势,2020年较2015年增加了16.97%。全省燃煤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省碳排放总量超过80%。发电、钢铁、煤炭、化工、有色、建材、焦化等七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和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共占全省碳排放总量超过90%

材料二:图22017年山西省碳排放数量空间分布图;图3为山西省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

材料三: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产业、资金和信息等向城市集中,产生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土地空间资源得以集约利用。图4为山西省城镇化率与碳排放相关性的空间分布图(正值表示正相关,负值表示负相关)

(1)从2010年2022年山西省产业结构类型依次经历了____结构、____结构、____结构三个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
A.“一二三” B.“一三二” C.“二一三”
D.“二三一” E.“三一二” F.“三二一”
(2)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角度,分析山西省碳排放量大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山西省碳排放数量空间分布的特征是____,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与人口规模呈现____(选择:A.正相关B.负相关),其原因主要是____;结合材料三,山西省大部分地区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与城镇化率呈现____(选择:A.正相关B.负相关),其原因主要是____
(4)低碳生活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下图为一种利用“穿堂风”的房屋节能设计,主要应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请在图中虚线上绘制箭头,表示林草地面、窗、门、石子地面之间的热力环流。

(5)为了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请为山西省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01-13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地理一模试卷
3 .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和关键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船从上海出发,12月1日抵达中山站。此次考察的重点任务是建设我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及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

材料二: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集中呈现中国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蓝皮书指出,全球海洋加速升温,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1)我国南极科考队每年11月出发,次年4月返回,这段时间南极地区(     
①正值暖季       ②出现极光       ③极昼时期       ④冰雪覆盖厚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11月15日,“雪龙”号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航行任务,停靠在____________(国家)的弗里曼特尔港进行油料、________等物资的补给。
(3)按照水温高低,弗里曼特尔港西侧洋流为______(A.寒流   B.暖流),在该海域“雪龙”号向南航行,受洋流影响速度会有所______(A.减慢   B.加快)。
(4)“雪龙”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A.上海沿海B.赤道海域C.弗里曼特尔港沿海D.中山站沿海

(5)从上海到弗里曼特尔港,“雪龙”号第一阶段航行所经海域,海水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吃水深度的变化是_________
(6)从图7看,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为______℃,其含义为_________
(7)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上升B.持续下降C.时升时降D.波动上升

(8)全球变暖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是(     
A.平均海拔升高B.北极熊等生存空间减少
C.淡水资源减少D.生物多样性增加

(9)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产生巨大威胁。选择完成结构图。

(1)选择_____(A.膨胀   B.收缩)
(2)选择_____(A.堆积   B.侵蚀)
(3)选择_____(A.径流   B.下渗)
(4)选择_____(A.赤潮   B.咸潮)
(10)针对未来潜在的危害,提出上海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2024-02-0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
4 . 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关系是各国正努力探寻。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21年“碳中和”、“碳达峰”被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量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我国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其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这主要与_____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关。全球环境问题还包括了__________等。
(2)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所面临的现状是:由于__________,导致能源消费总量_____,增长快,能源消费构成中,_____能源消费比重大。
(3)我国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
①植树造林②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③将高耗能企业转移出国④征收碳税,以促进行业绿色转型⑤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

(4)下列产业部门转型升级,对“碳达峰”、“碳中和”影响最大(     )
A.制造业B.采掘业
C.零售业D.金融业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请例举利于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公众行为。
(6)循环经济工业园中,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简析该模式主要效益体现。
2024-01-1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文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碳排放与节能减排

材料一: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被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了0.40.8℃。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16℃

材料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材料三:地表碳循环示意图、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与升温幅度关系图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

(2)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为延缓和减轻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4)指出全球升温幅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关系。
(5)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使大气吸收更多的______,同时也会增强______,从而对地面的______增强,最终使全球气候变暖。
(6)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7)我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
2024-01-09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小岛国联盟是由数十个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地国家为了强化自身话语权而结成的联盟。他们十分关注全球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及木材的年产量报表。针对当前全球的情况,他们对国家未来的命运深感忧虑。就此,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小岛国产生忧虑的原因及应对的措施进行探究。

(1)将下列序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补充完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①撰写调查报告②分析归纳数据、资料③调查收集资料,获取数据
A____B____C____(填序号)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内在联系,将对补充完整联系图,以说明小岛国忧虑的原因。

①两极冰川融化②淹没岛屿与沿海低地③海平面上升④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A____B____C____D____(填序号)
(3)二氧化碳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4)针对小岛国忧虑,缓解全球变暖可采取哪些措施。
2023-12-24更新 | 122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202141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3个月份之一。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约1.2℃。2019年和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上升,并可能持续到2021年。图2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   美国《科学》杂志某年刊登了一项研究报告,警告说如果人类不采取必要措施,任由全球变暖按目前趋势持续下去,那么到2100年将有六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图3示意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

图1                                                                                                         图2

图3

(1)在图1所示各项内容中,由于________(填字母)的存在,使大气具有“温室效应”(保温效应)。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分析,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是________
(2)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有____________等。
(3)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
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
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4)碳循环就是碳元素在四个圈层之间发生的相互转换、运移的过程。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是____
(5)简要分析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影响。
(6)结合材料三,分析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国际合作的原因。
2023-12-23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民办丰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8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低层大气由多种成分构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并引发了一系列大气环境问题。下左图为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近1.50年来大气中CO2含量和全球气温的变化示意图。

(1)推测近年来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臭氧含量的总体变化特点。
(2)简述近150年来大气中CO2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3)近150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特点是____,简述为减缓气温的这种变化趋势可采取的措施____。(至少2个措施)
(4)2019年10月14日至18日,国际区域气候大会在北京举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就“全球升温1.5℃”做了特别报告,全球升温可能导致的现象有(     
①极端气候事件概率增加②高纬度地区农业产量减少
③北半球的高山雪线上升④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量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5)请将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前面的字母填在材料一框图中相应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旱涝灾害频发   B.扩大耕地面积   C.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D.围湖造田
1____,2____,3____,4____

下图为某地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其中①-④可能是果树、加工厂、种植业、养殖业;a-d可能是水果、饲料、农产品、秸秆。

(6)请判断②为____;③为____;a为____,d为____
(7)分析该地循环经济模式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2023-12-2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南汇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等级)试卷

9 . 2016年8月27日,蚂蚁金服对旗下支付宝平台的4.5亿用户全面上线“碳账户”,这是迄今全球最大的个人碳账户平台。开通加入蚂蚁森林点击开始种树以后,通过一系列低碳生活项目赚取绿色能量值,当能量值挤满就可以在支付宝养一棵虚拟的树苗。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环保企业等蚂蚁生态伙伴们会为大家在现实世界种下一棵真树,有梭梭、沙柳、樟子松……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西部的阿拉善地区是蚂蚁森林最早种植梭梭树的地区,到目前为止,阿拉善地区的梭梭树已经被领完。完成下面小题。

1.除了公交地铁出行、移动支付等常见的低碳行为之外,下列举措也属于低碳行为的是(     
①外卖点餐②开通社区纳凉点③电子化办公④E-mail,微信交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为适应阿拉善地区的地理环境,梭梭树的形态特征有(     
A.叶片细小,呈鳞片状B.叶片宽大,有气孔
C.根系不发达,埋藏深D.板状根大,树根长
2023-12-20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对我国和亚洲地区产生许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材料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共有15万多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川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约5km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后退了近800米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分析下面的关联示意图,并从选项中对应选择填空。

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
A.阻挡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和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欧亚大陆轮廓
D.东亚和南亚地区形成季风区
(2)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_____性特征。
(3)材料二中的喜马拉雅山是一条巨大的褶皱山脉,主要是由_____板块和_____板块碰撞而成。
(4)材料二中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止这此冰川的消失?
2023-12-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老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