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家国命运

1925年,唐君远(19011992年)担任无锡丽新布厂厂长。面对日商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的垄断,他贷款订购先进纺织印染设备,使丽新成为旧中国纺织业中唯一能够独立纺纱、织布、印染的企业。他还以高薪引进外资纺织厂工程师和归国留学生主持生产技术管理。1934年,因受日商倾销棉纱的冲击,唐君远创办协新毛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获利颇丰。1937年无锡沦陷,日军胁迫唐君远与日方“合作”,唐君远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拒日军要求,致被拘捕关押半月,所办工厂也遭到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唐君远主持工厂全面复工,无奈通货膨胀加剧,市场凋敝,民不聊生,致销售受阻。解放前夕,唐君远坚持不撤资外迁,并和无锡工商界一起向解放军捐助粮食10万石,柴草15万担。1950年,他被推举为无锡市人民政府委员。唐君远积极恢复、发展生产,带头参加各项爱国活动,认购国家建设公债10亿元,抗美援朝时捐献飞机4架。1955年,唐君远率先申请上海协新厂公私合营,并带领上海毛纺织业全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他出任上海市毛麻纺织工业公司副经理,发挥懂技术、善经营的特长,虚心和公方经理配合,工作积极主动。1959年,唐君远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三至六届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上海市政协第五至七届副主席等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唐君远鼓励其长子——香港实业家唐翔千在新疆建立国内第一家合资经营的毛纺织厂,1981年又办起上海市第一家沪港合资经营的上海联合毛纺织厂。

——摘编自朱邦华《唐君远先生传》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拟定唐君远传记的目录。
(2)撰写唐君远的传记,你认为可以参考哪些类型的史料?
2023-04-07更新 | 202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列史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②“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③“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④“中国民族既已一致觉醒……集中整个民族之力量,自卫自助,以抗暴敌”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①③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材料一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193581日)
公开信《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和最低要求》,民主人士沈钧儒等联名发表,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救国(19367月)
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负责人往来信函,其中193766日信函中写道,日本增兵华北,平津局势紧张
《中国共产党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78日)
《举国一致的精神》:表示目前举国一致准备拼命自卫的精神”“保证我民族决不致衰亡,《大公报》(1937712日)
中央档案馆藏《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715日)
《欧美注意远东局势,英美协商尤密切》,《申报》(1937715日)
《德国现守中立态度》,《中央日报》(1937715日)
日本参谋本部《对华作战纲领》:拟到1938年初,迫使中国政府投降(1937716日制定)
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宣布准备抗战(1937717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驻苏大使《蒋廷黻报告苏联对列强调停中日冲突态度致孔祥熙等电稿》(19377月)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1937825日)
近卫文唐(19376月至19391月任日本首相)回忆录《日本政界二十年:近卫手记》
其他资料臧运祜《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杨青王旸编《近十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选编(1995—2004》,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平津沿线(保定附近以南)堡垒构筑要图(1937120日调查)》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绘制
照片:二十九军士兵在卢沟桥上抗击日本侵略军

材料二   探究主题

从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
中国各界对卢沟桥事变的反应
国际社会对卢沟桥事变的态度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应密切联系主题。
2023-01-06更新 | 249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秦统一前后,修建了一系列大型工程。

关于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历史文献记载说法不一。参考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学者调查测定数据,可知秦始皇陵陵丘土方数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胡亥即位,“九月,葬始皇郦山”;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二世宣布“郦山事大毕”,可见秦始皇陵复土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236日。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水雨,除兴”,排除土方工程遇雨被迫停工等情形,可以进一步推知施工日期。成书年代比较接近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载有土方工程应用算题,其中可以看到当时“土功”不同工种的劳动定额。综合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应如《史记》记录,大致在“七十余万人”左右。

——摘编自王子今《秦始皇陵考古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新认识》

(1)在推算秦始皇陵用工人数时,学者用到了哪些类型的史料?请举例说明。
(2)阅读下图,结合所学,评述战国至统一后秦的大型工程建设。
2022-07-10更新 | 297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远古禅让传统和传说

材料一   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发现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其中明确记述了“昔尧德衰,【舜】复偃塞丹朱(尧之子),使不与父相见也”,对尧舜禅让仁德、取民心赢天下只字未提,只谈到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

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州的《郭店楚简》,成书年代为战国中期。其中称道尧舜禅让,“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己】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

(1)举例说明材料一、材料二所使用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比较史料内容的异同。
(2)分析“禅让说”成为社会主流说法的原因。
6 .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A.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B.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
C.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D.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7 . “大泽乡起义”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按照《史记》中的说法,这二人都是戎卒中的屯长,而按照《商君书-境内》中的记载:“(军爵)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屯长应该是一个常设的职务,而非临时指派,因此准确说来,陈、吴二人在当时很可能是属于基层军官。……这场暴动与其说是一次偶然性的“官逼民反”,倒不如说是一次有预谋的反叛行动。

——整理自王伟《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从诸侯到帝国》

材料三



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中《徭律》对这种情况(大雨失期)有明确的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费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评;六日到旬,费一盾;过旬,黄一甲。水雨,除兴O”翻译过来就是: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副铠甲。迟到35天,斥责;6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罚一副铠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当然,如果秦二世胡乱修改秦法波及《徭律》,那就只得另说了。

——整理自王伟《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从诸侯到帝国》

材料四 由于秦朝的法律被汉朝当局全部毁掉,司马迁也难以从秦朝的法律找出依据。因此这段没有依据的记载(“失期,法皆斩”)就成了秦始皇“残暴”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对“失期当斩”制度持质疑态度者认为,“在出土的《秦律》里面,失期并不是重罪,甚至,因客观原因而失期的无罪”。“从这件事我们可以推断:秦朝的法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残酷',有可能是被某些神秘的力量歪曲了。”这被看作“汉朝'黑'前朝(秦朝)的事情”之一。……“到底是陈胜吴广利用大家的无知,为了成功起义而故意夸张了失期的惩罚,还是秦二世上台后修改了秦法,这就需要更多出土的文物来考察了。”

——王子今《〈史记〉“失期,法皆斩”辨疑》

材料五 我们综览秦汉间的史料后反而认为,陈胜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其理由有:(一)陈胜有士以上阶层特有的出身标志——字;(二)陈胜出生于阳城,而阳城恰恰是贵族聚居之地;(三)陈胜的“鸿鹄之志”及号召能力是一般农民所不能具有的;(四)陈胜对于一般民众所不关心也无由知道的政界秘闻,了解得很是清晰;(五)秦代战士是光荣的职业,而陈胜一开始即能当上“屯长”,其身份应不是一般平民。

陈胜的出身,影响了他发动起义的动机。

——曾祥文《陈胜新论》


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大泽乡起义”的性质提出你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数字源于印度,起源时间相当于中国汉代,之后流传于印度周边国家,唐时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亚洲、非洲、欧洲部分地区。阿拉伯数字包括东、西两种形式,亚洲用东式,非洲、欧洲用西式。“至北宋则西式字渐传于欧罗巴洲诸国,于是名阿拉伯数目字也。历世微加变体,于今犹未废坠,故市井及数学中咸重之,其法与中华算术字码同类。”

——据《中西闻见录》

材料二

下图为1957年陕西西安出土的元代安西王府铁板幻方及上面的数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种形式的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的路径,并说明原因和结果。

(2)以上两则史料的类型分别是什么?若探究阿拉伯西式字何时传入中国,还需收集哪些材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图为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陈列的木简,木简上的文字是“迁陵以邮行洞庭”。此木简插入公文或信函中,告知邮传人员要从“迁陵县”送到“洞庭郡”。对该邮简认识正确的是
A.出土文献一印证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B.出土文献一呈现了秦中央机构决策程序
C.实物史料记录了郡守和县令征收赋税的职责
D.实物史料一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方式
10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①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一整套礼仪制度,代表国家权力与等级秩序。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从1986年两个祭祀坑出土的112件青铜器中,便有尊、瓶、盘等礼器的存在,而且在器形和纹饰上也模仿了中原青铜器。但三星堆同时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象征权力与威望大小不等的青铜人像、神像、黄金面具等来表达和显示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世界性意义》


(1)材料中②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依据材料,概括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并说明三星堆考古在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方面的重要意义。

辽宋夏金对峙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成风,对农耕民族的提供茶叶、丝绢等手工业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而对两宋王朝来说,由于战争和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原地区也离不开游牧民族的马匹、牛羊和毛皮原料。例如,“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缯帛、漆器、瓷器等换取契丹的牛羊、马匹等。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在各民族经济贸易的促进下,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加速了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宋辽榷场贸易发展的条件和作用。

同盟会成员刘揆一于1911年撰写《提倡汉满蒙回藏民党会意见书》。他认为应该“使满人而知断送满洲桑梓地者为满洲皇族也,知汉族不强满族亦随而亡也”,“现今之君主政治,无论其为专制,为立宪,无论其为满人,为汉人,皆当排去之者也”。他提出中国内有分裂之虞,外遭欺压之迫,需要达到真正的民族团结,共同“挽救今日中国瓜分之局”,与列强并立于世界。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明确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民国成立,五族一家,凡属国民,均为主人保此大好河山”,“五族共和,平等自由之幸福,汉族与满蒙回藏共享焉”。

——摘编自王正文《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嬗变》等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观念的内容、背景及影响。

“十四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新疆区位优势,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要积极推动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

——摘编自《紧贴民生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9月30日

20142020年新疆经济状况(部分)

生产总值

贫困发生率

中央财政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支援

援疆项目1万余个
(4)以新疆为例,探索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