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考古公开课

材料一:兔子山遗址竹简:“秦二世诏书”“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流罪,今皆已下矣,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已,分县赋援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亟布”。(竹简正面)以元年十月甲午下,十一月戊午到守府。(竹简背面) 秦二世诏书木牍。


   
                          秦二世诏书木牍

材料二:《史记》:“(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作为丞相(李)斯受始皇遗诏……立子胡亥为太子。”

材料三:《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之《赵正书》中记载:昔者秦王赵正(即秦始皇) 出游天下,至白人(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材料四:吕思勉在《秦汉史》提出“古太子皆不将兵。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晋献公之于申生是也。扶苏之不立,盖决于监军上郡之时。二十余子,而朝亥独幸从,则蒙毅谓先王之举用太子,乃数年之积,其说不诬。”


(1)指出上述材料的史料类型。
(2)依据材料,围绕“秦二世是否是秦始皇的合法继承人”的话题,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合理)
2023-05-27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籍与史料
中国古代保留了大量史籍文献,丰富的史料为后世研究提供保障。
A.《史记》B.《资治通鉴》C.《元史》D.《清史稿》
(1)请将以上史籍按照体例分类(填写字母)
编年体:          纪传体:        
(2)请将以上史籍与其记载的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史实史籍
册封班禅
陈涉世家
藩镇割据
行省制度
   
                  遵义会议会址                                                         陈云手稿《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影印
(3)上面关于遵义会议的两则史料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简述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影响。
2023-05-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史料记载:“世祖章皇帝(顺治帝)亲政之初,即日至票本房,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康熙中虽有     拟旨之例,而机事仍属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     承旨……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矣。”其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
A.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B.南书房——宰相——军机大臣
C.中书省——南书房——参知政事D.南书房——内阁——军机大臣
4 . 刘邦一入关中便废除秦朝苛法;高后元年,“驰商贾之律”;文帝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税”。以上史料可以用来说明汉初
A.儒家仁爱思想的普及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适应时代的治国之道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弃
2020-09-21更新 | 463次组卷 | 17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汉代织锦护臂,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汉代高超的织锦技术②“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③有一定的天文研究价值       ④带有“天人感应”色彩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3-05-27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华夷观念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在文化层面上的差别,形成了华夷观念。华夷观念使生活在古代社会的人们明确了“诸夏”与夷狄之间的边界。在先秦儒家看来,如果说诸夏与夷狄之间在文化上可以相互影响,那也应该是用华夏文化引导“夷狄”。先秦儒家的这一观念为汉以后历代儒家继承了下来。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多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实现的。与华夏文明认同,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实现历史进步的基本路径,而周边少数民族与华夏文明认同的结果,便是逐渐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华夷之间的差异,但却从来不知道各民族之间在道德价值上是平等的。中国人对于民族平等的认识是从近代晚些时候开始的。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黄兴等人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张,“登五族于一堂,合四远以为国,泯种族之界,无主属之分”。近代思想家虽然认识到了民族平等的意义,但却因为错综复杂的原因,没有能力把民族平等变为社会生活中的事实。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文化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平等观念出现的原因。为什么近代中国未能将民族平等变为现实?
(3)依据所学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实现民族平等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