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

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
2023-07-10更新 | 2464次组卷 | 15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改革和革命构成几代国人救亡图存的两条主要线索。然而两者志虽同,却因道不合最终只能分道扬镳、渐行渐远。“问题与主义”之争便是此种意象之呈现。

材料一 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所以我现在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胡适1919年7月《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二 若在有组织有生机的社会,一切机能都很敏活,只要你有一个工具,就有你使用他的机会,马上就可以用这工具作起工来。若在没有组织没有生机的社会,一切机能,都已闭止,任你有什么工具,都没有你使用他作工的机会。……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可是专取这唯物史观的第一说,只信这经济的变动是必然的,是不能免的,而于他的第二说,就是阶级竞争说,了不注意,丝毫不去用这个学理作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运动,那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现。

——李大钊1919 年 8月《再论问题与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问题与主义”之争产生的时代背景。
(2)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李大钊的观点进行阐释。
2024-05-14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天津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新旧民主革命的交替,由于革命道路的曲折,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不是出现一次革命高潮,两次革命高潮,确是三次革命高潮……这三次高潮应该是:

第一次是资产阶级领导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

第二次是国共合作的1927年大革命即国民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

第三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

三次革命高潮是新陈代谢的集中体现,都要求全局性的变革……但是近代中国多次出现了这样的政治革命高潮,却没有出现过产业革命高潮,社会经济的新陈代谢没有跟上政治、思想上的快速步骤……这就给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负荷。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初级阶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种理论,而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转折中却是一个不可跨越的事实。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1)任选材料中所述“三次革命高潮”中的两次,说明它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经济上的“沉重负荷”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取得的成就。
2023-04-09更新 | 265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天津逐步成为北方外贸中心。

材料三   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行动上又是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

材料四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五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概括材料二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中“最近这样方式”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后来英国是怎样履行所谓的“文明的高尚义务的。”
(3)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2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4)按照材料五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2022-01-0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2-10-27更新 | 4045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但是有没有必要使它成为唯一的经济成分?一个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到全部经济生活,市场调节的作用是否还需要发挥,如何发挥?还有一个是国营经济如何发挥中央、地方各级和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摘编自刘振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1978-1984年)
年份事件
1978年12月12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协议。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0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大规模的城市改革拉开帷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得以解决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条线索,并运用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线索。
2021-12-04更新 | 193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14世纪是英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农民逐渐拥有了自由劳动的权利。随后,获得个人自由劳动力的农民要求获得领主自营地的承租权。对个人劳动力的“所有”以及货币契约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变为自由民的个人财产,小块土地所有制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租地农场这一崭新的土地经营方式首次在英国出现,传统农业变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17世纪的欧洲“农业革命”以一系列技术革新与革命而著称,其实它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所有权发展的革命。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我国地区辽阔,经济落后,发展又很不平衡,加上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一般是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分散,生产周期较长,多方面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这就要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不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农业生产的管理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更多的灵活性。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队,以至在同一个生产队,都应从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多种计酬办法同时存在……凡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最大限度地关心集体生产,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

——摘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1980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农业变革的基本历程,归纳这一历程体现的主要线索。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核心内容和现实依据。
(3)综合以上材料,从历史影响的视角比较中英农业变革的主要异同。
2021-05-24更新 | 258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史学著作的目录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著作的主要内容,梳理著作的基本结构和线索。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第二章秦代事迹:始皇治法;始皇拓土;秦之失政;二世之立;

第三章秦汉兴亡:陈涉首事;刘项亡秦;诸侯相王;楚汉兴亡;

第四章汉初事迹:高祖初政;高祖翦除功臣;高祖和匈奴;汉初功臣外戚相诛;汉初休养生息之治;封建制度变迁

第五章汉中叶事迹:汉代社会情形;儒术之兴;武帝事四夷(一至七);论武帝用兵得失;武帝求神仙;武帝刻剥之政;巫蛊之祸;昭宣时政治情形;昭宣元成时兵事(一至四)

——吕思勉《秦汉史》目录节选

(注:“昭宣元成”分别指代汉武帝之后的四任君主,即: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


材料目录共五章,每章包含若干小节。请在阅读该目录后,选取其中一或多个章、节,结合所学知识,对秦汉历史的发展进行简要评述。(列出所选章节;评述历史要求史论结合、叙述完整、评价合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2020-07-11更新 | 3610次组卷 | 50卷引用:2020年天津卷历史高考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梦”被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 ,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节选自《中国梦的方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11日


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


材料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 ,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

——节选自《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经济日报2013年1月4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中国梦”指什么。简述这一“梦”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梦”的内容,简述20世纪“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对实现近现代“中国梦”的贡献分别是什么,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中国梦”的关系如何。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破解和实现“中国梦”的密码与路径。
2018-02-15更新 | 59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复习练习(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