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9 道试题
2021·全国·二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如保障“制民之产”,落实土地“均”“正”,践行“薄其税敛”,重视按“劳”各得其分,尝试“与民分货”,倡导“取于民有制”。保障“制民之产”是抓住了保障劳动正义的根本;落实土地“均”“正”是践行劳动正义的基础;践行“薄其税敛”是落实劳动正义的重要举措;重视按“劳”各得其分是实践劳动正义的中心环节;尝试“与民分货”是推进劳动正义的必要补充;倡导“取于民有制”是改善劳动正义的重要措施

——摘编自刘伟雄、李连根《中国古代劳动正义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进入阶级社会后,尤其是前现代社会,相比神话英雄、宗教人物、王公贵胄,出现在艺术作品上的劳动者的形象相对稀少了很多。直到16世纪,在商业发达的北欧,一些画家不吝创作以劳动者为主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中,劳动者质朴、快乐的形象中不失愚笨的一面,这是因为当时的艺术家“对乡村农家的态度与莎士比亚相似,习惯拿乡下佬开心”。到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明确把劳动者当作主要描绘的对象,创作了很多传世的经典作品。如古斯塔夫·库尔贝1849年创作的《碎石工》、米勒1857年创作的《拾麦穗》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广大劳动者艰苦的劳作状态和艰辛的生活情景,实际上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批评和拷问。

——摘编自郭广林《浅议近现代绘画与摄影里的劳动者形象》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中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创造,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的社会风尚,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和鼓舞人心的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应重温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摘编自储新宇《弘扬伟大劳模精神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劳动正义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艺术界对劳动人民态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伟大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朝代——夏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9-11-06更新 | 123次组卷 | 5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新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领航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1877年,为保障北洋海军、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的煤炭需求,开滦矿务局计划修建铁路承担煤炭运输工作。此计划因守旧官员施压下被清政府撤销,直到次年复请修建才获准。开始曾用驴马拖拽,后改机车曳引。1885年,迫于中法战争的失败,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并以“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教”,兼管铁路事务。1886年李鸿章奏准把唐胥铁路延展到芦台并计划与津沽铁路连接,同时向北展筑到山海关。这一计划,在巩固海防和东北边防的名义下,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金世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

材料二   津浦铁路是由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铁路干线,是旧中国铁路最为华彩的篇章。

津浦(津镇)铁路修建大事记

1898容闳请修津镇铁路获得清政府批准。德国因美国资本参与该线途径山东,阻拦铁路修建。英国认为沙俄资本支持的芦汉铁路威胁其长江流域势力范围,要求清政府给予津镇铁路贷款权作为补偿。
1899在英德利益妥协下,共同出资与中方签订《津镇铁路借款草合同》,借款订为740万英镑,年息5厘,借款期50年。
1900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兴起,筑路一事遭到当地民众反抗,正式合同各方都未再过问。
1903英德要求与清政府“速行商妥”正式合同签订,清政府一直以拖延方式回应。
1905收回利权运动和各省商办铁路运动蓬勃展开,直隶、山东、江苏三省绅商要求废除借款自行筹款修建津镇铁路。
1907清政府批准自筹款项修建津镇铁路,英德两国获悉后以“妨碍邦交”为名向清政府提出诘问。后经各方谈判,三省以厘税做担保向英德借款,但办路“一切之权全归中国国家办理。”
1908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6月正式开工修建。

——整理自金世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

材料三   唐胥铁路起点“唐山铁路遗址(现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与津浦铁路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据《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天津附近铁路得以修建的契机和阻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新变化?分析造成铁路修建过程曲折的原因。
(3)综上所述,分析唐胥铁路与津浦铁路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理由。
2024-05-14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以来,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但也陷入了一定的历史困局之中。政治上,“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地方长官以事上为能,“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君主对于地方“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由于任期有限和回避制度,地方长官对地方事务往往疏离,不得不任用当地的胥吏。胥吏们父子相传,谋取私利,造成了“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局面,无异于“养百万虎狼于民间”。

——摘编自吕冰洋《央地关系的历史困局与顾炎武的思考》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开始,央地关系进入一个调整期。20世纪80年代,财政上的包税制改革使地方收入大增。1994年又实行分税制,将主要税种划分给中央,但同时又规定了中央对地方税收的返还制度。同时,地方获得了一定的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20世纪80年代,中央还向地方下放了一批国有企业的管理权、投资审批权等经济管理权。1992年,中共中央提出实行市场经济和“政企分开”的目标,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地方政府也退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中共中央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权力下放和市场化的措施。

——摘编自顾煜《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以来央地关系困局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后我国央地关系调整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024-05-1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边疆治理的方案,结合所学并分析宋朝方案的得失。

材料二   清朝前期边疆地区的治理

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北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新疆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维吾尔族地区实行改制的伯克制度,游牧的哈萨克人、布鲁特人和哈密、吐鲁番地区实行扎萨克制度。
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
西部及西南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东南台湾和海南岛实行郡县制。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2024-05-1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学科(合格考)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维护自身的独立自主和主权安全,新中国对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采取抵制态度,冷战对峙格局也在客观上使中国处于全球治理体系的边缘。改革开放后,中国调整了对世界形势的整体研判,对全球治理的态度转向跟随融入,成为全球治理的支持者和参与者。1999年二十国集团成立,其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有效维护了欧亚地区的安全;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首次召开,以及2015年成立的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20133月中国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2014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201512月中国倡议设立“亚投行”,20197月,亚投行已有100个成员国。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摘编自段小平《全球治理民主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材料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并归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2024-05-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中国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让出了部分中国国内市场,也利于中国商品开拓国外市场。1911—1919年,全国面粉业增至120多家,火柴、造纸等轻工业有显著发展。但好景不长,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就萧条下去。

——摘编自焦雪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之研究》

材料二

劝用国货歌诸位同胞,大家记好,中国国耻,二十一条
提倡国货,经济绝交,雪耻妙法,没有再好。洋货虽丽,损坏甚早,国货虽粗,久用不了。
同胞苏醒,钱勿外抛、抵制外货,立志坚固

1915年河南某中学生创作

材料三   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小康社会的现实样板。此后,政策进一步趋向积极。1984年,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到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四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独特的经营机制和产权结构使乡镇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优势,某些产品,国营企业生产亏损,乡镇企业生产却能盈利,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1987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摘编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对“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的认识,结合所学内容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背景及作用。
2024·江苏南通·一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在华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资创立汇丰银行。1868年,该行已被公认为“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公司”。19世纪七八年代以后,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其外汇买卖牌价成为中国外汇市场行情的准绳。从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占70.04%,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急先锋。1894年后,汇丰银行在承贷的外国银行中独占鳌头,并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此外,汇丰银行营业即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与营业于东方各国之银行相比,则汇丰银行之兑换券流通数为最多”。

——摘编自姜建清、蒋立场《中国近代银行史》

材料二   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经募公债、代收税款、稳定货币发行。1915年中国银行试办外汇业务,后又增加外币贷款、经理政府外债等业务,与外国银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国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支持内地经济振兴,率先发展农业贷款。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中国银行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

——摘编自宗良、孙雨心《百年中行金融报国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表现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银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9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帝王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在纪功石刻里说:“乃今皇帝,壹家天下”“诛乱除害,兴利致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怒,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

——《汉书·贾山传》

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限。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节选自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1)分别概述以上材料对秦始皇的评价。
(2)你认为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说明。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等部门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经过多次修改,195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计划中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53%分布在内地,222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城市,合理地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材料二   1996年,经中共中央建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和部署、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纲要要求,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创新的局面。

——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要归纳“一五”计划制定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两个有关五年计划的文件在主要内容上的不同,并略述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4-01-02更新 | 104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