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衰落B.君主集权的趋势
C.分封制度的成熟D.世袭制度的崩溃
2023-12-06更新 | 163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2023-10-01更新 | 224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大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佛教强调罗汉、菩萨、佛这三个神灵层次构成依次提高的系统。但传入中国后,由于宗法社会的特殊性及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影响,导致观音由男变女,成了送子娘娘,整个佛教的神灵崇拜系统也因此而调整。这种变化反映了(       
A.佛教的本土化趋势B.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
C.三教合一局面出现D.佛教在中国以女性信徒居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是1978年和2007年中国农业和城镇常住人口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产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D.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一半
5 . 下图为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线以北是游牧区,线以南是农耕区)。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汉武帝时期(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B.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
C.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D.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6 . “礼”最初被运用于祭祀活动中,通过与宇宙、神明的交流感应以树立君主的权威与合法性。春秋战国时期。“礼”逐渐完成了由“神化”至“人化”的过渡,融入了关于权力地位、身份等级、关系秩序等方面的思想内涵,成为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该变化(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反映了大一统局面的瓦解
C.折射出诸子合流的趋势D.标志着儒学观念的世俗化
7 .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
2022-09-07更新 | 997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铸造情况。这一变化
时间货币铸造地点
春秋时期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的“三河”之地
战国中期三河地区原生区域基础上,向东延伸到滨海的故齐境内,向南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更达燕赵长城以南
A.反映了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B.体现货币走向统一的趋势
C.促进了赋役制度的日益完善D.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五四运动后,朱近之等五名重庆学生曾汇款到上海选购了《新青年》《新潮》《新教育》等十多种进步杂志。一些学生还组织起"新知识读书会"、"青年读书会"等小团体。材料突出表明
A.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性质B.社会主流思潮的新变化
C.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D.近代民主革命的新趋势
2021-12-02更新 | 45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襄汾高级高级中学校2023-2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汉初,诸侯国与中央汉朝同制,所封诸侯掌治其国,“皆令自置吏,得赋敛”,侯国丞相更是位高权重;但近年考古发现,汉宣帝时所封海昏国所设相仅属朝廷委派的官员,与列侯无臣属关系,且官秩如一般的县令、县长。这一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分封制度势在必行
C.中央的集权化趋势明显加强D.地方分裂割据隐患得以根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