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1 道试题
1 . 如图为我国2007~2015年农村常住人口与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图,左列为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用地面积,下列为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用地面积。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城乡差别日渐缩小B.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C.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024-04-2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摘编自《明史·选举志二》

材料三   据统计,北宋进士全国有9630人,其中南方诸路占95.2%,北方诸路仅占总数的4.8%,这种悬殊局面引发了南北政治矛盾。元朝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制度后,将考生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在乡试会试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试二场,内容比较简单,汉人、南人试三场,内容则相对深一些。元朝规定全国选乡试合格者300人赴会试,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75人。元朝采取的是种族与区域配额相结合的取士政策,具有民族歧视色彩,但也是考虑到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作出的规定,这种区别南北汉族士人的做法是后世科举实行区域配额的开端。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科举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3-0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魏晋南北朝时,佛与菩萨的造像艺术具有较强的印度特质,姿态呆板、样式单一。宋代以后,观音造像的形象变化也是佛教雕塑艺术世俗化的典型体现,民间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渡海观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药师观音等形象。这一变化表明(     
A.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B.三教合流趋势日渐明显
C.佛教呈现本土化特征D.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增强
2023-07-14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铜陵市、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唐代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朝后期,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商人之子。
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 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
两宋时期,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 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运行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简要分析。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前期由于皇帝都比较勤勉政事,内阁还只是作为一个“垂询”机构,同时为了避免内阁专权,成祖时期规定阁臣不得设立官署,不得专制诸司。阁臣的品位很低甚至不如个外省的知府。更不用说节制六部的尚书了。但是到了明仁宗朝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化,内阁的职权和地位得到快速发展,其位高权重丝毫不亚于隋唐时期的宰相,《明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太)保、(太)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摘编自徐德亮《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

材料二:尽管军机处在1732年正式成立,并且从未中断(除了乾隆元年〔1736年〕中断1年),但它自始至终都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这种“三无”临时机构便于最高领导人绕开固有的行政流程,实现其在人事组织上的各种意图。在需要的时候,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现有官僚体系的冲击,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加对现有官僚体系的打击。

——摘编自雪珥《军机处:破解集权命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阁臣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军机处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皇权的发展趋势。
6 . 如图为1977一1991年中国(年)外汇储备变化趋势。这表明当时中国(     
A.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准备D.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7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2022-06-02更新 | 546次组卷 | 143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宣城郎溪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8 . 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2021-11-26更新 | 552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西周)在分封制条件下,天子和各级诸侯、卿大夫在各自辖区内各自为政,即所谓“分土而治”。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和最高统治者,但对诸侯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天子与诸侯之间是一种类似盟约的关系。

材料二   (秦汉)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有品级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统治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它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官吏直接受权于皇帝,整个统治机构具有等级隶属、职责明确、分工细密等特点。官僚制依靠各种诏书律令的颁布,行政文书的运转而发挥其功能。

——摘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目的是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创造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这些与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制度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五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习近平2014年在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从西周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
(2)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3)依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列举新时期“依法治国、民主法律化”的历史大事。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并指出新时代中国在政治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之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2021-11-17更新 | 630次组卷 | 73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黄山屯溪一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