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2 道试题
1 . 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据此可以看出(     
“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四民月令》崔寔(东汉)
“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博物志》张华(西晋)
“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齐民要术》贾思勰(北朝)
A.农业劳动模式发生变化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土地利用效率尚需提升D.水稻种植区域得到推广
2024-04-2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载培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根据《史记》《汉书》 等文献记载,从西域诸地传入的作物主要有:苜蓿、葡萄、石榴、胡麻(芝麻和亚麻)、大蒜、葱、胡桃(核桃)、胡豆(姿豆、豌,豆等)、胡茶(芫茶)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物高梁(非洲高梁)也是大约4世纪前后从非洲经印度传入我国的。至春秋末年和战国时代,大豆已经和粟并列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摘编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粮食贸易快速增长,至1981年已增至258.52Mt( 百 万吨),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 进行,逐步形成了涵盖削减和取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和贸易扭曲的农业支持政策等内容的 《农业协定》,如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的使用亭到了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既影响了粮食的市场供求状况,也束缚了世界粮食贸易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王溶花、曾福生《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食物生产的“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世界粮食贸易增长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
2024-04-0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都不得不采取授田制,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不再需要“千耦其耘”式的劳作。这一举措(     
A.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B.导致宗法分封开始瓦解
C.受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D.体现了强制耕战的思想
4 . 如下表所示,根据不同时期的史籍记载,均田制下受田对象年龄在发生变化,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户籍年代受田对象年龄(岁)史籍出处
北魏时期15~70《魏书·食货志》
北周时期18~59《隋书·食货志》
隋朝初期21~59《隋书·食货志》
唐朝中期25~55《唐会要》
A.社会管控更加严格B.经济重心南移加快C.土地兼并现象消失D.赋役改革迫在眉睫
2024-02-0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对于邀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2023-11-2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如表是近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的记载。据表可知(     
时间版本记载
1899《东洋史要》自五口通商以来,罪徒多受雇于外船。冀免被捕……有挂英国旗之商船名亚罗号者,清廷官员捕清人十二名以去,香港知事巴笃斯怒,诉于两广总督,不得要领。
1911《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广州绅民自三元里决战后,与英人积嫌已深……英人以条约为词,数请入城,不得;(叶)名琛益自负,凡遇交涉事,驭外人尤严。
1933《新亚教本·初中国史》原来鸦片战争,粤人受帝国主义压迫,最先感觉苦痛……英人终不肯罢休,为要完成他的东方侵略政策,便借端开衅。
1937《开明中学讲义》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者已看破了中国的弱点,便处处挑衅。中国虽受帝国主义的武力压迫,缔结了不平等条约,但政府与人民的排外倾向,并不因此而衰退。以此之故,当太平天国及捻回之乱发生时,又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事情。
A.历史记载随着时代发展趋向全面B.时代观念变化影响历史教本表述
C.教科书编者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D.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未形成定论
7 . 据张燮《东西洋考》记载:“(明)成(化)、弘(治)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濒海大姓私造海舰,岁出诸番市易”。万历年间有人曾感慨:“今之通番者,十倍于昔矣。”这说明当时中国(     
A.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B.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失效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初步解体
2024-01-31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通典》记载:“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这体现了汉代(     
A.董仲舒以礼制教化民众B.儒家思想融入法律法规
C.司法实践广泛援引秦律D.儒家学者促进法律发展
2023-11-12更新 | 634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明史》记载:“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材料不能反映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     
A.自主创新B.针对积弊C.查漏补缺D.旁征博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自幼受《春秋》影响颇深,继而作《史记》,形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崇高抱负。《史记》作为一部历史巨著,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风俗、地理等兼容并包的“百科全书”。司马迁记述历史,“其文直,其事赅,不虚美,不隐恶”,坚持直笔,展示了他一代史学大家的治史态度。

——摘编自张迪《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比较》

材料二   司马光曾叙述了《资治通鉴》的总纲:“臣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为编年一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书记述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一系列史实,将明君、忠臣、良将、循吏等种种条教方略,详备记载。司马光以“信史”作为基本要求,既歌颂历代统治者光荣的政绩,亦记述昏君的残暴及人民的反抗,“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摘编自伊兜《伟大的〈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司马治史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为史家应包括的品德素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