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叶,王阳明“心学”崛起并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朱学在这个时候虽然还是官方哲学,但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王守仁“专提致良知三字”,最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心学体系,把主观唯心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王守仁事功赫赫,弟子众多,并且通过立乡约、建乡政、办乡学、恤乡民等措施,切实做到“知行合一”,于是王学开始逐渐普及开来。浙中则有王畿、钱德洪,“挤阳明而为禅”,为浙中王学。此外还有江右王学、南中王学、楚中王门、粤闽王门、北方王门等,地域很广。王学诸学派中后来影响最大的是泰州学派。李贽、王艮、何心隐等都是当时有名学者,对王学有所发展。

——陈洋《从陆王心学到乾嘉学术》

材料二:《新青年》这个可观的阵容,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旗帜更加鲜明,矛头所指;震动了整个旧社会。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概述了这种情形:“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

——魏宏远《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学”的创立者及“致良知”的内涵,并简要评析心学崛起及其广泛传播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位“这个可观的阵容”中的知识分子及他们的“破坏”行动高举的“旗帜”。分析其“破坏”行动的历史意义。
2024-04-03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影响、意义类非选择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

——摘自《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对萧何营造豪华未央宫的理由进行了批驳:“王者以仁义为丽,道德为威,未闻其以宫室镇服天下也。天下未定,当克己节用,以趋民之急。而顾以宫室为先,岂可谓之知所务哉!昔禹卑宫室,而桀为倾宫。创业垂统之君,躬行节俭,以训示子孙。其末流犹入于淫靡,况示之侈乎?孝武(汉武帝)卒以宫室罢敝天下,未必不由酂侯(萧何)启之也。”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高祖对萧何营作未央宫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对萧何营作未央宫的看法。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进步、最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向太平天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主张。洪秀全让他总理朝政,他在《资政新篇》中指出,“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等一切轻污文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并非“经纶实际”。他认为,这些傲慢的语言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无补于事。他提出,一方面要允许外国人以技艺来“教导我民”,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定章程,一定礼法”对其加以限制约束。这些外国人在华活动就只能是“为国献策”,而不是“毁谤国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仁玕提出新治国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仁玕的思想主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024-02-05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四)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都城开封的工商行业除缴纳赋税外,官府所需物品、人工,均向各行业摊派,这成为工商行户的沉重负担。熙宁六年(1073年),肉行徐中正等提出“乞出免行役钱,更不以肉供诸处”。同年七月宋政府颁行免行法,规定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各行依据获利多少,按月或按季度向市易机构交纳一定数额的免行钱后,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而由政府出钱到市场上购买。官府买货物,都要由当时的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随行就市,按价购买。免行法颁行后,皇亲国戚及宦官因其恣意勒索受到限制,掀起反对变法的高潮。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免行法也被废除。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推行免行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免行法。
2024-02-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一)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年代,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大论战刚萌芽,但论战双方的阵线是明显的。所有反对中国大革命的封建顽固派,阻止新思潮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国粹派和“甲寅派”,鼓吹复兴中国文化的新旧调和派等,都是站在主张以农立国的一边:而鼓吹新文化运动、西化、反帝反封的知识界则都是中国工业化的积极鼓吹者。以农立国论的代表人物是章士创。他提出的“返求诸农、以安国本”的观点,从农国与工国的不同政治道德法律习惯等方面来立论。宣扬农国更能维护中国文化独有的调和持中、尚俭节欲、清静安民、寡欲不争等精神美德:大讲欧战后欧洲工业国已“崩坏难于收拾”、而“吾国伪工业病之复洪涨不可终日”。以工立国论的代表有恽代英、杨铨、杨明斋等人,他们阐明马克思的一个基本观点:“政治法律大部分是维持经济的组织及其社会道德习惯与秩序的,今其经济情形已变。则前之政治法律自然的随之而失其效用。”

30年代,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活跃起来。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拓宽了对中国出路问题讨论的范围:同时,也由于在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我国农村凋敝的情况日益严重。还有2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乡村建设运动,认为中国并不需要任何制度性的根本改革。而应返回到“农本社会”、“伦理本位社会”.于是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当时以农立国派提出的许多论点。特别是有关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农业是基础、工农之间的关系、工业化与政治民主的关系以及中国工业化面临的阻力与困难等问题所进行的讨论。至今仍富有教益。如翁文灏在讨论中提出的“以农立国,以工建国”的口号,综合双方观点之所长,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思想。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争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客”又有“舍人,客,门客,门下客,门人,门子”等称呼。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以不事生产,寄食于权贵之家,为其服务,并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主要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似乎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却活跃于政治、外交的舞台,如商鞅、李斯、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集体著述的《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宁宁《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

材料二   汉初贵族养士的风气很盛,强大的诸侯王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其中有文学之士,有儒生、方士,还有纵横论辩之士。诸侯王策划反叛时,宾客游士往往是他们的重要助手,所以汉武帝力加压制,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摘编自邓广铭等《百科名家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客”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代游士阶层的兴衰。
2023-12-05更新 | 31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广告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嬗变的记录者,征婚广告的出现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艰难足迹。

1902626日《大公报》上刊登乐于奉献的中国历史上第征婚广告。发布这则广告的男士并未提供自己的信息,只提出了对所求女士的要求:“一要天足(未缠足》;二要通晓中西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请即邮寄,亲笔覆函,若在外部能附寄玉照更妙。”

1922年到1936年在《大公报》刊登的征婚广告中,男士征婚者有56人,明显占优势。在自我描述信息中,有学历者占多数,其中有中学1人,大学15人,硕士1人,留学生8人,共25人,45%;女士征婚者提及自己的学历的,中学学历7人,师范7人,大学2人。

征婚广告中大多反叛婚姻观的传统束缚,大多数都提到了要求女子"不缠足"。征婚者大多对别的学历提出了要求,72个征婚男士中有43人对女方的学历提出了要求,其他的也强调要能“亲自书写信函"。女性征婚者中基本都提出了中学以上的学历要求。

男士征婚广告中多强调自己“月薪百五十元”"有相当地位”“有相当职业"等内容,而女士征婚中则多要求对方"月供五十元生活费""有高尚职业""月新二百上下”。

——摘编自孙会《《大公报〉的征婚广告与近代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大公报》征婚广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初,高祖受禅,以天下未定,广封宗室以威天下。”太宗即位后,就“遍封宗子”问题征求意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遍封宗子”“不便”;魏征认为如果封建诸侯,会造成财政困难;李百药说封建会导致宗室间攻战相残。柳宗元在《过秦论》中列举秦朝“有叛民无叛吏”、汉代“有叛国,而无叛郡”、唐代“有叛将无叛州”,由此证明“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萧瑀认为:“国祚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代而亡。汉有天下,郡、国参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晋废之,不能永久。”虽然分封制遭到大多数大臣的反对,太宗也明确表示“朕理天下,本为百姓,非欲劳百姓以养己之亲也。”但贞观十一年太宗诏曰:“设官司以制海内,建藩屏以辅王室”,先后任命了21个亲王和14位杰出功臣为世袭的州府刺史。正如刘秩所说:“设爵无土,署官不职者也。”

白居易在《议封建论郡县》中认为周代封建诸侯而亡是因为“上失其道,天厌其德,非为封建之弊也”,秦无分封而灭是因为“群其毒,人离其心,非唯郡县之咎也”,汉代七国之乱乃“宠而失教,立不选贤,非独强大之故也。”“繇是观之,苟固其本,导其源,虽郡与国,俱可理而安矣;苟逾其防,失其柄,虽侯与守,俱能乱且危矣。”

——摘编自冯辉《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关于“分封郡县之争”的主要分歧。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关于“分封郡县之争”的任意一个主张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14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北京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班”是清朝对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驻广州机构负责人的称呼。清朝的许多涉外事务是通过大班与行商的往来合作完成的,大班与行商通常只是一种较为单纯的贸易管理的关系。

1833年,英国政府任令律劳卑担任驻华商务总监督,取代此前的大班,但英国既没有发给他凭证,也没有通知清政府。1834年7月25日,律劳卑未经准许,擅自抵达广州。律劳卑向行商表示,他要立刻以英王代表的身份直接与总督往来,并致函总督卢坤,声称他“有保护与促进英国贸易之权,并得依情形之需要行使政治与司法权”。广东地方当局拒绝接收其公函,称“中外之防,首重体制,该夷目律劳卑有无官职,无从查其底里,即使实系该国官员,亦不能与天朝疆吏书信平行,事关国体,未便稍涉迁就,致令轻视”。但律劳卑置之不理。9月2日,广东发出告示,下令停止中英贸易。9月5日,律劳卑令军舰强行驶过虎门,与清守军交火,在广东当局抗击下,律劳卑命令军舰离开广州。9月29日,中英贸易恢复。这就是所谓的“律劳卑事件”。

——摘编自朱谐汉《律劳卑事件》等


评析“律劳卑事件”里中英两国的做法。
2023-04-20更新 | 543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B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大食“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闸(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在库法城内“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

——据【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据到过中国广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苏烈曼记载,“外国商船抵埠,官吏取其货物而收藏之,一季之船既全入口,官吏征百分之三十关税后,乃将货交还原主发卖。国王有悦意之货,则以现金及最高购价,付之商人也。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伊拉克商人来此方者,皆颂声载道也。”

——据《苏烈曼游记》(851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并从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概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交往。
2023-04-07更新 | 536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16世界史(非选择题)-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统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