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44 道试题
1 . 1948年秋,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都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也进入最后的战略决战阶段。如图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中的一次战役示意图,这次战役后(     

A.东北地区实现全境解放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C.国民党军主力丧失殆尽D.中国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17世纪初,荷兰殖民势力在东方发展起来,先后窃据了澎湖列岛和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势力被驱逐,台湾重归祖国怀抱。这一时期为收复台湾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卫青B.岳飞C.郑成功D.戚继光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军国民体育

材料一   军国民体育最初被用于新军的训练,后来在新式学堂和社会推广开来。对坐生进行兵操训练。1904年,《萃断报》提出:“军国民者,以国民而景为军人,有尚武之精神。而有国家之思想者也……掷头颅,流鲜血,以扬祖国之光也。”军国民体育“即通过体育训练国民身体,使之具备尚武精神和军事素养,以求全民皆兵救亡图存。”1905年以后随着军因民体育的渐渐发展。形式多样的学堂之间的会操活动相继在一些新式学堂中开展。庄校际运动会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省市州县开始举办地区性运动会。在体育赛事日益盛行的同时,各地一些商人体育组织相继建立。这些体育组织深受军国民体育思湖的影响,大都以尚武强种为宗旨,以振起国民商武之精神

——摘编自黄炎《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思湖之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学校教育继续沿袭了军国民体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军国民主义等同于体育,例如学校“兵式体操,军国民主义也;各通体操则兼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二者。”藤元培倡导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以便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摘编自意品《蔡元墙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结合时代背量,对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进行阐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生活在南宋的陆游经常提到村落的乡村集市,无论是“陈让堰小市”,还是梅市、柯桥兰亭、平水等那些规模明显较大的村落,差不多都有市集。他兴致勃勃地记录集市上的人们,有卖红果的山童、卖樵柴的山客、卖冷粉的小担、卖鱼的渔夫……呈现出绵延千年的烟火气。以上现象主要得益于当时(     
A.政府放任商业的发展B.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C.商品经济发达D.人们经商意识观念的增强
2024-04-07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辽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据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福建人陈振龙把甘薯从海外引种到福建,当时大家对这种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万历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泉州一带水稻歉收,凡甘薯种得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饥,得免饥馑。自此,福建种甘薯的人越来越多。这可用于说明在我国(     
A.外来物种传播有赖于人们认识的深化B.物种交流完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C.人地矛盾是影响物种推广的主要因素D.物种传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6 . 自汉武帝始,西汉向西北边区有数量可考的移民即达 82.5 万,到元始二年,这 80 多万人的后裔已达 120 万,加上零星小批移民和罪犯,内地移民及其后裔至少有 150 万。屯田区行政宽厚,吏政不苛刻,这里“吏民相亲”“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这表明(     

A.汉对西域以军事管理为主B.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强
C.移民实边促进了西北开发D.扩大了汉朝的统治疆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以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为中心的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考古发现其中的 2 号建筑址总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以山体岩石为基础,以土石混合料、石块砌筑而成,部分夯土厚度超过 5 米。这反映了红山先民(     

A.初步建立等级秩序B.尚未进入农耕文明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2024-03-21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唐一代妇女观几经变化:唐太宗令寡妇再嫁;武则天时妇女的自然天性和社会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玄宗开元天宝时期,一方面限制妇女干政,另一方面又给妇女在婚姻、社交等社会生活方面以自由。这些变化(     
①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②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顺应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          ④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3-16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9 .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97年,出身仕宦之家的孙宝瑄在其日记中写道:“居今世而言,学问无所谓中学也,西学也,新学也,旧学也,今学也,古学也,皆偏于一者也。惟能贯古今,化新旧,浑然于中西,是之为通学……通则无不通矣。”这折射出当时(       
A.救亡思想新旧杂陈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C.变革呼声日渐高涨D.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