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太宗李世民有诗《登三台言志》:“未央初壮汉,阿房昔侈秦。在危犹骋丽,居奢遂役人。”诗中所体现的思想在唐太宗执政中还表现为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②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③一人听断,安能尽善          ④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0-07-04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司马光诗《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有语“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说的是汉武帝时兵临云南,滇王降汉,汉武帝仍命其为“长帅”,赐“滇王”印,先后置益州、越嶲、牂牁、犍为等郡,西南地区自此有了全国统一的行政建制。对这一行为描述正确的是
A.建立在秦朝开发西南的基础上B.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C.可能将“蔡侯纸”传入该地区D.武帝在该地区设官僧俗并用、军民统摄
2020-07-04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3 . 唐朝是中国历史的发展高峰时期,是亚洲经济文化的中心,“贞观之治”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几个开明政治的范本之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人们注意到唐代因多种文化汇聚而导致的文化昌盛情况,认为唐代之所以朝气勃、富有生机,一是唐代的社会文化能条贯、折中前此数百年的遗产,二是能兼容并包地摄取其他民族甚至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它们对唐代中国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方面。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

——崛敏一《隋唐帝国与东亚》

材料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暗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之言,苟于刍荛。…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束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厥,竟不得知也。……是故人君所的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贞观政要.君道》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说明“唐代是一个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并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体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落,其根源是
A.集权制度强化B.科举制度创立
C.封建经济发展D.中央官制演进
2020-06-20更新 | 553次组卷 | 16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建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2020-06-10更新 | 1189次组卷 | 2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论语·季氏》篇记载,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从他面前经过,孔子问:“学过《诗》了吗?”孔鲤答:“还没有。”孔子说:“不学《诗》,就没法说话”孔鲤听了,就回去学《诗》。

——杨伯峻《论语译注》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孔子的收徒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
(2)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诗经》文学特色的角度,说明孔子注重“诗教”的原因,指出《诗经》的深广影响。
2020-06-09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6月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选考)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8 . 近代杂志《美术生活》(第16期,1935年7月)有诗曰:“身上旗袍绫罗做,最最要紧配称身。玉臂呈露够眼热,肥臀摇摆足销魂。赤足算是时新鲜,足踏皮鞋要高跟。”该诗从一个侧面说明改良后的旗袍
①具有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特点   ②呈现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趋势
③迎合了当时新潮女姓的审美情趣   ④成为女姓的普遍选择和日常着装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20-06-02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0届高三6月模拟历史试题(学考)
9 . 郁达夫,浙江富阳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诗人,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18日在武汉写下“年年风雨黄花节,热血齐倾烈士坟。今日不弹闲涕泪,挥戈先草册倭文”一诗。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以激昂的心情缅怀了黄花岗起义死难的烈士
B.可能与日本军队侵占郁达夫的故乡富阳有关
C.凝聚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必胜的信念
D.表达出了他要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决心
2020-03-31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10 .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诗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诗二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诗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诗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诗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2020-02-10更新 | 100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