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年计划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中国已连续编制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下面是部分五年计划(规划)的主题词摘要

新中国部分五年计划(规划)主题词

名称时间主题词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计划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五五计划19761980新跃进  大转折
六五计划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计划19911995邓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十五计划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计划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十二五计划20112015抓机遇、转方式、强支持、惠民生、催改革
十三五计划20162020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历次五年计划回顾》等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开始后,朝鲜半岛日益成为美苏两国战略对抗的前沿。19506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试图干涉,于627日派第七舰队封锁我国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登陆。9月,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率16国联军在仁川登陆,截断朝鲜人民军后路,之后一路打到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我国领空并轰炸边境城镇,造成伤亡。与此同时,国内的土匪、特务等反动势力气焰也嚣张起来。为防范美军进攻,中央军委抽调国家战略预备队及其他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共25.5万人。经反复分析权衡,毛泽东指出:“……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应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领导人金日成的请求,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过五次大的战役,志愿军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击退到北纬38度线附近。战争后期,苏联也加大了对中国的支援力度,战事呈胶着状态。历经两年谈判,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摘编自齐德学《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美援朝”的意义。
2021-12-26更新 | 8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创新实验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与此同时,美国还找到了妥善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保证了中央政府权力的强大。总之,美国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创立了美妙的联邦共和体制。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下

材料二   那时革命党人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中许多人并未认清帝国主义的真面目﹐甚至天真的认为,他们既然以西方为学习榜样,就一定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力量的严重不足﹐故虽经历许多曲折,还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摘编自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海外的中国商人和洗衣工人的支持,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他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

——摘编自(美)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于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美国民主制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伊莎白·柯鲁克、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材料二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解放区民谣《西柏坡拥军小歌》

材料三 1950年至1952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土改》


(1)依据材料一,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的三次土改分别是怎样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在人类的世代繁衍中与时间同行,形成文化传统。它包括前辈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器物形态的文化成果,也包括沿袭下来的各种规范和观念形态的文化遗产,如社会的道德规范、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但是,后代人对前代人文化传统的承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人在继承前代人的文化遗产的同时,必然要进一步对其进行优化,不断扩大已有的物质成果,改造现行的各种典章制度、行为规范、更新思想观念,形成新的文化传统。因而,文化在时间中表现出保守的因素和变革的因素,是保守与变革的统一,在连续中发展。其发展趋势是向上的,表现出文化的进步性。

——摘编自曹德明《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个观点或整体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观点,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反动阶级及其外国的主子们长期盘踞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使得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十分强大。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使得城市中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虽然市民比较普遍,但生产和经营基本都以家庭为主,思想极其狭隘。革命要想发展,必需重视对落后的农村的改造,必需充分团结好农民阶级。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材料二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及开辟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其阶段性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年容闳(1847年赴美留学,1855年学成回国)与洪仁玕商谈富强大计时,提出七点计划:(1)依正当之军事制度,组织良好的军队;(2)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识军官;(3)建立海军学校;(4)建立善良政府,聘用富有经验之人才,为各部行政顾问;(5)设立银行制度及厘定度量衡标准;(6)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耶稣教圣经为主课;(7)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有为不是生活在中外交往第一线的人,也没有参加政治的实践经验,但他的思想具有历史深度、哲学高度和现实与理想的张力,是富于文化内涵和信念关怀的体系性改革思想…… 1895年4月15日,在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前两天,康有为令梁启超鼓动广东省举人上折请拒和议,各省举子相继跟进,台湾举人莫不哀之。大规模的上述活动甚至得到某些政府官员的鼓励和支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容闵向西方学习思想主张的合理性及其客观结果。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能够成功组织“公车上书”的原因和影响。
8 . 国家结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

材料二 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变通的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 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郡县制国家观念受到的挑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概括其导致的主要 问题,概括汉武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2021-10-2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妤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大一统的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上)》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再现,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代初期,皇权同样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进行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过董仲舒改造后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江南的北方移民为数之巨在历史上是少有的,移民的迁入不是一次性,而是源源不断的连续现象。两宋之际的两浙路成为最大的移民接收地,“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南宋江南的移民,虽然史载多称“扈从南迁”,但大多不是政府强制性的统一安排;虽有举族而迁,但不复为主流形态,移民多以个体与小家庭为单位。除了北方移民之外,来自其他地区的商业移民、谋生移民,以及江南区域内的人口流动,为数也很可观。

——摘编自龙登高《南宋江南市场的移民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众多原因中,人口问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方人口南迁带给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南方地区,南方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都有着深远影响。

——摘编自《人口问题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江南的移民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江南的移民影响。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