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2-06-23更新 | 746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简介

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派往英国海军大学留学。

1880年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教官。

1895年起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学学说。

1896年捐资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7年译介《天演论》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宣传维新变法,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成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2-07-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明朝书院共计1239所,其中嘉靖年间最多,占总数的13%:万历年间次之,占总数的71%。明中叶以后书院之所以兴盛起来,主要是因为科举越发化,官学有名无实,一些理学家如湛若水和王守仁等人,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控徒讲学。他们的弟子也纷纷建立书院,于是,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一时。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文化专制越来越严重,不许自由讲学,朝廷曾先后4次下令禁毁书院。但是,因书院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久又得以恢复,最著名的是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复建的东林书院。

——摘编自刘丽平《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材料二   1874年,唐廷枢、徐寿等人创办的格致书院,其考试内容包括天文、算学、医学、制造、化学、兵器与地质等,已经不限于学习西方技艺而已。同时,西人教会在华创办了一些教会学校,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为例,先设西学、国学和神学,后来在文学、理学、医学、神学四个学院开设西语、数学(代数和微积分)格致、天文、化学、金学(即今日的力学)地学、航海诸项课程。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书院发展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明代书院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学院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2022-03-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淳祐元年(1241年),理宗亲撰《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正式肯定从二程到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使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在宋学中取得了独尊地位以后,理学家及其信徒在政治上把持了仕途要津,他们因循守旧,反对任何革新,“以致万事不理,丧身亡国”。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取得了垄断地位,朱熹所撰之《四书集注》逐渐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不允许士人“务自立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一小部分欧洲人开启了与万历朝士人的对话,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不是明人信仰发生变化的唯一原因。信仰的动摇来自文化内部的压力:万历、天启年间庙堂之上的道德败坏、急速的商业化、社会等级的松动、边疆的军事危机、环境恶化。在这些条件下,一些人开始对过去确信不疑的东西产生动摇,并努力寻找理解世界的新途径,而这些往往是处江湖之远的思考。李贽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摘编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学术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学术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图2、图319274月、1938年、194910月中国共产党党员群体构成的比重。


——摘编自梁丽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来源变动分析》等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中国共产党党员群体构成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年份。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曹操以陈群为尚书,创设“选官”制。根据家庭出身和本人才能优劣分为九个等级,按等级推举为官。迨及晋代统一天下,以迄于南北朝,都采用此制。此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评定,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宋朝开国不久,太祖赵匡胤即开科取士,初步莫定了宋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宋史选举志》说:“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除武举稍晚外,其他各科均在北宋之初已恢复起来。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宋朝的科举考试,与前代有所不同:一是取消了“公荐”和“纳公卷”;二是创立“糊名”和“誊录”之法。宋代科举制度为朝廷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曹魏到唐朝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举制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因此,斗争的方法也必须跟着改变,完备的法制就是完全必要的了。……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摘编自《刘少奇选集》下卷

材料二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摘编自《江泽民文选》第2

材料三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中共十八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的背景和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认识。
9 .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建立起一套官僚机构,负责管理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监察各方面工作。地方也设立各级行政机构,由中央委派有俸禄的官员主持。   

——摘编自马克垚著《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民主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的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朝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的制度探索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关史实,论证改革开放怎样“ 深刻改变了中国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虽然胜利了,但布尔什维克接手的却是一个在战争中千疮百孔的国家。一方面,由于沙俄长期的对外战争,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民不聊生,厌战情绪遍布苏俄大地。另一方面,作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列宁意识到社会主义当前的使命是通过解放生产力实现快速发展,当务之急不是搞“世界革命”,而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

——摘编自陆聂海《在矛盾中和平发展——列宁外交思维的文本考察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日寇投降后,我军歼灭了大量敌伪军,扩大了解放区,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在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期间,我军自动撤出了皖南、苏南等解放区,撤销了人民政权。“这有利于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取得国内外广大中间分子的同情”,“这样既可以巩固北方解放区;又可使这些部队在内战一旦爆发后,不致孤悬敌后,被敌人吃掉”。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解放区的扩大,先后成立了几个大行政区,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在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全国政权已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的首要任务及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斗争,并分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