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寿终正寝、新的民国建立7年之后,爆发波及全国、影响弥久的五四运动,并非偶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工业接连掀起三波高潮……随着外国和本国企业的增长,在晚清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中,许多爱国者一直比较羡慕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富强,痴迷以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等观念出现的西方思想,把它们视为中国仿效的榜样……正在中国对现实不满意,对未来又茫,却又苦于探索的时刻,在中国的北方,传来十月革命的炮声,给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人带来断的希冀和选择。

——改编自胡献忠《“五四”的百年沧桑与青年的历史担当》

材料二:自国门洞开以来,纵使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了中国战乱频仍的不堪局面,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出路,仍怀抱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表现出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渴望……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先进分子在现实教育下充分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一…在五四运动爆发两年后,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安美惠《五四运动:近代中国上升的历史拐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救国救民”认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对周王室的态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官员主要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4 . 中国边防、海防建设历史悠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
(2)说明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
2019-11-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回答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2)根据图二指出,毛泽东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的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方针政策?
(3)读图三,联系中共十三大的有关知识,概括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积极稳妥地改革统包统配制度。1979年6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劳动就业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1980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提出了“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即“三结合”就业方针。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提出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四项规定,即《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根据这些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必须实行劳动合同制,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1995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次用法律把劳动合同制确定下来,2008年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确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

——摘编自王爱云<我国历史上子女顶替就业制度的形成及废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劳动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而采取的主要举措,并指出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每位专制君主虽然都力求“乾纲独揽”,“事皆亲决”,但实际上他无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一人“独治”天下,必须“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赦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沿革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2019-11-2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 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又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性?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       
(5)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