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康、雍、乾三朝的几种官书所使用的“盛世”一语,在《万寿盛典初集》(康熙五十六年)中出现73次,在《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乾隆三年)中出现52次,在《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中出现39次,在《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七年)中出现62次。这说明清朝(     
A.盛世说得到社会一致认可B.知识分子避祸自保的心态
C.努力构建巩固统治的舆论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2023-12-05更新 | 603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雪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段考历史试题
2 . 如表为东晋文学发展情况统计表,对该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时间地域中心及文学主题
东晋初期主要是以建康为中心的京都地域的“中兴”文学主题兴起
东晋中期主要是以兰亭诗会为代表的会稽地域“玄言”文学主题的兴盛
东晋后期后期主要是以庐山为中心的寻阳地域“遁世“文学主题的兴盛
A.反映了区域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B.体现政治环境与文化互动
C.清谈无为之风冲击传统伦理道德D.创作题材世俗化特征显著
3 . 下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人物或学派

观点

儒家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管子

“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

墨家

“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盛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B.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C.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D.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代边塞诗人有着浓郁的汉朝情结,不管是高适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还是岑参的“汉家大将西出师”,汉代的人、物、事皆在他们的作品中集体亮相。这种文化现象(     
A.蕴含着诗人的英雄主义情结B.源于士人潜意识的民族认同
C.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力度D.说明唐人对汉代盛世的神往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以来,标榜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合时宜。武帝即位诏举贤良之,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罢黜百家,独儒术”;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新阳而疏阴”,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均出自天意,不可变更。其思想深得汉武帝赏识。孔子修订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统治者尊为“五经”,被定为“法典”,传经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从此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有学者总结出“需要-竞争-选择”这么一条发展脉络:社会首先提出理论需要。社会务阶层根据这一需要作出反应,由于各阶层利益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理论认识,而各种理论认识通过社会满意程度来反馈,从而实现理论的选择。但我们认为,如果再考虑到历史机遇问题,即“需要-竞争-机遇-选择”,或许会更全面一些。偶然的机遇决定了当时的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很快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摘编自张洪波、葛善泽《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儒学呈现出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的独特“机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诗经》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农事诗,不仅《豳风七月》等民歌包含了丰富的农事信息,而且祭祀用曲《周颂丰年》《周颂嘻嘻》等也直接反映了统治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关注。由此可知,《诗经》(     
A.支撑了礼乐制度的实施B.开创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C.蕴含了朴素的民本思想D.印证了周王的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称:“(元代)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一种抚琴对弈、佐诗人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     
A.反映出茶饮风尚的世俗化B.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
C.得益于社会阶层流动加快D.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地主经济的剥削形式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土地永佃权的出现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永佃权是佃农在按租约交租的前提下,永久租种某块土地的权利,地主出卖转让土地,不影响佃农继续租种。这种权利称永佃权,也叫田面权。在实行永佃制的情况下,土地的耕作权和所有权分离了。具有田面权的佃农,不但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并且有将田面权出卖、抵押和典当的自由。但佃农必须依约向地主缴租,租额较一般的土地为轻。有田面权的土地,地主一般不能撤佃,如过了一定的期限(比如说三年)不缴租,地主就可以抽回土地,佃农的田面权也就不能保持了。

材料二   明清时候,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比前削弱,地主雇用农民种田的情形已比较常见。小说《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卢太学诗酒傲公侯》中说:“那卢柟田产广多,除了家人,雇工的也有整百,每岁十二月中,预发来岁工资,到了是日,众长工一齐进去领银。”能雇“整百”雇工的,自然是大地主。当时,有一二百亩土地雇三、五个雇工的地主是比较多的。雇工有长工(即长年)和短工(即忙工)的不同。长工受雇的时间比较长,比如在半年或一年以上;短工则只在农忙受雇一个短时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合编《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
9 . 有学者指出,董仲舒就对六艺之科的态度而言,与李斯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截然相反,但其思路如同—辙。二者“思路如同一辙”是指
A.通过禁绝异端达致思想一统B.糅合百家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C.借助儒法结合实现君权巩固D.矛头指向道家改变无为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为唐人的言论(摘录)。由此可见
言论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李白《古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手政。”皮日休《正乐府诗》

A.社会发展推动唐诗走向繁荣B.唐代诗歌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
C.文化多元催育唐人个性解放D.唐人对儒学传统诗教观的维护
2022-02-25更新 | 20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3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