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政体转型,但袁世凯在统治时期,打着“民国”的招牌,逐步建立独裁专制统治。1915年秋,舆论界掀起一场变更“国体”的激烈论争。

帝制论者杨度宣称“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然而立宪者其形式,专制者其精神也。……四年中,设非政府采用专制精神,则国中欲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之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谓定于一也。”

1915年,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各大报刊竞相转载。梁启超坚持现行国体,反对帝制认为“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 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凭证),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 如其不然,则仍是单纯之君主论,非君主立宪论也。既非君主立宪,则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

论争展开后,反袁舆论不断兴起、发展。

——摘编自乔琪《论一九一五年“国体”之争》、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概括论争双方持论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5年的“国体”之争进行整体评价。
2024-03-06更新 | 4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24届高三3月份高考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A.强调伦理道德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D.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021-12-11更新 | 194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田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和谐”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古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哲学思考。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

材料一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万物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摘引自《国语》《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和”“同”的基本内涵。从“和而不同”的角度,阐述孔子对完美事物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结合所学,从“存百姓”的角度,概述唐太宗为医治战争创伤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秦朝郡县制“行其大公”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简述“循天下之公”思想主旨下,王夫之对历代帝王“私天下之心”的揭露。
②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分析总结从荀子到董仲舒,再到王夫之的思考与探索。
2021-05-19更新 | 27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防城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综合复习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贡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紧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口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并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其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并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2020-05-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龙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12-01更新 | 755次组卷 | 37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下为主,君为客”
2023-06-15更新 | 126次组卷 | 32卷引用: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科)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所示是后人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据此可知(    )
朝代人物评价
唐代李吉甫“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明代于慎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A.大运河巩固了隋朝的统治B.隋朝因修运河而亡
C.隋炀帝的功过参半D.大运河的开凿有深远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一个小的自治社会当中的,也就是小共同体当中。在这些小共同体中,各地诸侯大夫的权力是世袭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国君赐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们剥夺。统治者的经济来源是自己领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级给的工资。……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材料二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摘引自《历代名臣奏议》及《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就是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依托,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历代中央王朝都比较重视民族工作,……稳定边疆可谓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边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包括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

——据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的主要含义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行省制的核心观点,并概括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制度,并概括其意义。
2022-08-02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文科)
9 . 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慷慨呼号。这反映了
A.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B.强化社会责任与担当
C.加强社会治理与规范D.培养社会伦理与道德
10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其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人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为什么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