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7 道试题
1 . 西汉初年,游侠“驰骛于闾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
C.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 . 1976年12月,《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内容。文中“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表述,引发热烈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     
A.多党合作制度亟待恢复B.根本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C.舆论受“左”倾思想影响D.国家治理体系得到优化
3 . 汉初,刘邦“惩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诸侯王,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汉武帝时,在“推恩令”的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13州,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诸侯王国势力的削弱B.中央集权力量的加强
C.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D.监察制度体系的完善
4 .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使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B.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D.主要在于水利工程兴修
2022-10-16更新 | 248次组卷 | 39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川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儒家强调道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问题是道德问题;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治国,“明君之治也,任其力而不任其德”。最终,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得到了君主的重用。这表明当时(     
A.强调道德不利于国家治理B.儒家与法家本质上对立
C.儒家思想排斥刑罚的作用D.法治利于实现富国强兵
6 . 对秦而言,文化的同化速度远远赶不上疆域扩张的速度,对关东六国的征服只需短短数年时间,将其同化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由于秦的统一过于短暂,短暂到无法压制关东地区的反秦思想,更遑论将其同化了。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     
A.未能实现地域文化的整合B.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
C.秦国文化落后于关东文化D.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强大
7 .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建康城成为文化的“避难所”,诞生了《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等光耀千古之作,这是西汉以后难得的文化奇观。这反映了(     
A.政局变化对文化的影响B.全国文化重心的转移
C.民族交融推动文化繁荣D.市民阶层文学的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周武王在灭纣后,所能动员的军队远不及原殷商军队的规模。而西周的版图比殷商的版图要大得多。此外,西周国力有限并且交通闭塞,因此要建立一个由国王直接统治的方国数千里的大王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说明当时(     
A.周王并未获得诸侯的支持B.西周军队战斗力比较溥弱
C.分封制的推行具有必然性D.周朝缺乏建立大国的条件
9 .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那,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10 . 《宋会要辑稿·职官》载:“通判,州各一人,与长史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藩府或置两员,广南小州有试秩充通判兼知州者。”又云:“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二。”这种政治制度革新中通判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开始建立官僚政治体制B.革除郡县制的弊端
C.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D.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