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的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史实准确的是
A.《浅议秦代分封制利弊》B.《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与影响》
C.《简议汉代的科举制度》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资料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相关的会议名称,指出针对农村改革的制度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中“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表现。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体现由“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
4 .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官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看法,出现了百家争鸣。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说明商鞅变法分别通过哪些措施做到“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的。
2023-10-1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一方面力倡严“夷夏之辨”,讲“夷夏之防”,举“尊王攘夷”大旗;一方面又提出“用夏变夷”和“礼分华夷”,强调以文化论民族、以礼义辩夷夏的开明思想。宋儒对“正统”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强调传统“正统”观中只认华夏——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的看法,而是强调政权是否统一了“天下”。欧阳修则尤为注重强调政权是否延续、是否发扬了儒家的“道统”。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把儒家的“大一统”和“道统”放在首位作为衡量“正统”的标准,而不是强调统治民族是谁的问题。此后,“华夷之辨”思想逐步让位于“华夷一体”思想,经历元、明、清时期的充分发展,到清代乾隆时期,“华夷一体”、“天下一家”最终成为儒家民族观的主旋律。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使用了“民族殷繁”的说法,从此“民族”一词始见于近代文献。而为了唤醒民族自觉与建构民族认同,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他明确地指出,当今的时代是“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9年提出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中华民族,由此屹立于世界主权国家体系与民族之林,成为世界国家之冠的思想。孙中山指出“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在此之后,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变,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多元一体的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摘编自徐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伦理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儒家民族观发生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儒家民族观相比,近代民族观念有何进步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体制,从建立、稳固到衰落,中经六朝动荡分裂,最后重归一统,形成隋唐帝国,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而典型的循环。关于汉唐相似性的考察,进一步确认了“朝代循环”现象的客观存在。汉唐之前的秦隋,在结束长期分裂建立统一王朝后,均二世而亡,西汉建立后,亦经过高祖灭异姓诸侯王,吕氏之乱,景帝平同姓诸侯王之乱的严峻考验后才稳定下来。唐朝在高宗时亦遭遇皇后专权及武周代唐的考验。不仅仅秦汉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在开国皇帝之后的第二第三代皇帝统治时,大抵王朝建立后三四十年左右,会出现一次政治危机,或称之为“瓶颈危机”。汉唐历史进程中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又有内在的连续,更有显著的差异。其断续异同之间,在不少方面遮露出秦汉隋唐阔乃至整个帝制时代历史演进的特点及规律。

——摘编自牟发松《汉唐异同论》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7 . 材料 宋仁宗时期,乡村地主、上户采用种种手法使职役承担者逐渐向下户转移。某些地方官也在自己职权范围进行改革和补救措施,毕竟限于职权,范围较小,难以弥补全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等人对州县、乡职役进行全面改革:“颁其法天下。天下土俗不同,役重轻不一,民贫富不等,从所便为法。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成丁单、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值多少,而随户等均取,雇直既已足用,又率其数增钱二分以各水旱欠阙,虽增,毋得过二分。

——摘编自王棣《宋代经济史稿》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等入职役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职役改革。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屈原,楚国人,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导致和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后来秦国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之后楚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屈原再次被流放。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摘编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屈原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屈原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
9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2022-08-08更新 | 430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莫高窟“耕作图”                                           男耕女织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比较图一图二,提取有关唐宋城市商业活动历史变迁的信息。

材料三:常熟地主谭晓;低价购买大片空闲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中外历史纲要(上)》

明代成化、弘治(14651505)以后,“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比如绫绸集散中心盛泽镇,受雇于机坊的就达数千人之多。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美国学者弗兰克认为,16-17世纪,中国凭借制造业和出口的竞争优势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中国占有当时世界白银产量的1/41/3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的新气象。

材料四:自甲午战争之后,国人兴起了创办实业的高潮。随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清政府放弃对设立民营轮运公司的禁令,航运业得以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兴办起来。据统计,18951900年间,各地先后开业的小轮船运输业约100家,从光绪二十七年到宣统三年(19011911年),先后创办的大中型轮船企业46个。这11年间新创内河轮船企业合计达405家,资本总额约580多万元,这样就大致形成了遍及上海、长江千支流以及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的航运网络。

——摘编自《中国近代航运业之演进》


(4)据材料四归纳甲午战争后中国航运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材料五:1978年的中国企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也许我们从外国人眼中能看得更真切一点。美国记者马修斯在中国工厂观察记中写道:“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去年,全厂85%的工人都增加了少量的工资,对很多人来说,是1020年来第一次增加工资。”一位日本记者发现重庆炼钢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其中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竟然还在使用。《读卖新闻》记者写道:“日本的集成电路工厂干净得一点灰尘也没有,相比之下,上海这家工厂简直像马路工厂。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878-2008)》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目标。
2022-06-1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