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朝建立后,沿用了北周的音乐制度。隋文帝认为肃清北周的痕迹十分重要,大臣们则认为将隋朝的礼乐全面恢复为华夏正统之音更为重要。于是隋文帝“命工人齐树提检校乐府,改换声律,益不能通”。这时,大臣郑译出来主持继续改革。他从胡人乐师苏祗婆的胡琵琶音律中推测出古乐的七调十二律,后来经过博士何妥等人的干涉,以“黄钟一宫,不假余律”的方法暂时结束了此次音乐制度的更改。不过,随着平陈后更加正统的南朝旧乐来到北方,新一轮改革又开始了。史载:今平蒋州,又得陈氏正乐。史传相承,以为合古。且观其曲体,用声有次,请修缉之,以备雅乐。……后周所造者,皆是新造,杂有边裔之声。戎音乱华,皆不可用。请悉停之。……及大业中,炀帝乃定《西凉》《龟兹》《天竺》《高丽》……以为《九部》。乐器工依创造既成,大备于兹矣。

——摘编自曾磊《隋文帝对礼乐典章文化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音乐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音乐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3-12-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三)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2 .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奏疏:“秦……用商鞅之法……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盐铁论·非鞅》:“大夫(桑弘羊,汉武帝时期主管财政的官员)曰:‘昔商君相秦也……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注:赡是充足富余的意思)。’”


(1)材料一中“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分别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些机制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怎样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分析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和桑弘羊对商鞅税收改革的不同态度,并简要分析其态度不同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05年至1433年间,明朝政府发起了七次大规模的海上探察系列活动,领导这些探察的是宦官郑和,郑和的每一次航行都带着一支令人敬畏的船队,辅以庞大的武装军队,可以镇压探险队所到达的任何港口出现的抵抗。在前三次的航海中,郑和率领他的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和锡兰。第四次航行到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最南到达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在整个旅行过程中,郑和随意把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作为礼物散发出去。在返航时,他从东道主那里得到大量的、非同寻常的礼品,包括非洲的斑马和长颈鹿。郑和及其同伴尊重他们所遇到的当地神灵和风俗习惯。郑和通常通过外交手段来实现他的目标。……七次探察在印度洋盆地确立了中国人的地位和声誉。在他第四次返航时,郑和带来了30个国家的使节,他们来到中国,对明朝宫廷表示了敬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为重要方向,呈现出陆、海、天、网全面推进的态势。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自2015年成立以来,亚投行已从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六大洲的106个成员,成为成员数量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国际多边开发机构。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教育合作、文旅交流、媒体智库、民间交往等领域开展广泛地合作,与共建国家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不断加强,拉近了共建国家人民的距离,促进民心相通水乳交融,在经济合作的同时实现了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蔡彤娟《“一带一路”十年成就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呈现出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这些区域交往带给我们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们把最大注意力集中到人事以及人伦关系方面,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突出人的道德理性为根本特征,因而可称为道德人本主义。道德人本主义侧重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是以共同的人性和以共同的人伦道德为基础的。中国道德人本主义是以群体为本体的,主张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古希腊早期哲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对终极生活方式的向往,以自己的方式来把握存在是一种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方式。法国哲学家哈道特曾说:“在这一时代(指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是一种方式,它必须在每时每刻都要践行,其目标是从整体上改造个体的生活。”因而哲学家注重从人的现实生活、从人的存在的困惑出发,追求人生幸福,通过这种生活方式达到对存在的切中而得到心灵的安定和自由。

——摘编自史巍《古希腊早期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相比,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史记》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于1799年提出,目的是为了缓解拿破仑战争中日益增长的财政开支。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于1803年废除。1842年,面对贫困问题急剧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政治动荡不安、财政预算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英国再次提出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议案,得到人民的认可,所得税由临时性税收转变成为国定化的税收。1880年,免税的起征点由150英镑提高到160英镑,所得税税率由原先的2.9%提高到3.3%。19世纪英国征收所得税,扩大了低收入者减免的范围,中下层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这是走向现代税收制度的第一步,为20世纪英国走向福利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郭家宏、王广坤《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政策》

材料二:1936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法——《所得税暂行条例》。所得税最初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所得税曾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和税负调整,三次修订和调整都是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失去了调节收入、平衡负担的初衷。抗战结束后,个人所得税的继续开征,加大了工薪阶层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力,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

——摘编自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个人所得税制度略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两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个人所得税制不同命运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以前,汾河水量充沛,汾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城市较早形成和集中分布的区域。春秋时期,汾河流域的城邑最初集中于下游地区,之后汾河中游地区城邑逐渐增加,形成了“绛—曲沃”中心城邑体系。晋国晚期,“晋阳—平阳—安邑”崛起。战国至西晋,汾河中游是城市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出现经济都会、祭祀型城市等多种类型。唐代城市数量增加,并改变了之前集中于流域内河谷地带的分布格局,城市体系呈现以“太原—蒲州”为中心。宋元时期,平阳在国家都城东移北迁,以及金元军队数次南下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上升,城市体系转变为以“太原—平阳”为核心。

——摘编自武亨伟《汾涑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材料二   明清以来,汾河水量明显减少,有“太行山西浊汾流”的诗句,襄汾以北河段已经“舟楫不敢行”。清代中上游段仅能趁山洪爆发漂流椽筏,下游新绛以下只可通木筏,其余皆不通舟楫。明初,山西人口403万余,相当于河南、河北两省的总和,于是有“大槐树移民”现象。元末汾河发源地管涔山地区森林覆盖率是40%,明末下降到15%,清末降到10%。洪武元年至宣统三年,平均14年就有1次旱年。明清山西兴修水利工程253项,是同时期陕西省的3倍。明清以来,因引用汾河及其他河湖泉水导致的“水案”几乎遍及全省各地。

——摘编自行龙《汾河清山西盛》、《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前汾河流域城市发展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以来汾河水量减少的原因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能得到的历史启示。
23-24高一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秦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等

材料二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至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蛮、夷、戎、狄在中原诸国的争霸战争中纷纷向中原地区汇聚,与华夏族渐成杂居状态。随着族群融合的深化和文化认同的扩大,各大诸侯国均自奉为华夏正统,这就造就了诸侯领土的总和即为华夏疆域的共同认识。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所呈现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原因。
2024-02-06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3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2023-08-15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上-月考综合测试卷(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清朝诸位皇帝大都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开始,向蒙古颁布了应遵守的法律制度。顺治年间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条例。之后在康、雍、乾年间多次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蒙古律例》分官衔、户口、差徭、朝贡、会盟、行军、边境哨卡、盗贼等十二卷,共二百零九条。在蒙古部众中建旗佐,严格划分各部落之间的界限,以防止各旗间的联合。清政府还从法律上禁止蒙汉两族之间自由往来,不许蒙汉通婚,不准内地汉人到蒙地从事农耕,蒙古王公不得延请内地书吏等。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清代边疆民族立法之举措使得清中央政府以法律为手段保障边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服悦。1875~1878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当地民众夹道欢迎,清军在当地军民的帮助下驱逐了阿古柏,收复了伊犁失地。

——摘编自王志强《有清一代西北边疆民族立法措施评析》

材料二清朝的“盛世边疆”仍然存在着古代历史条件局限下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边疆内部及其中原内地之间仍然存在着历史上形成的深刻隔阂,各区域社会形态差异较大,难以在经济、文化层面形成紧密的整体,维系国家统一主要依靠统治阶级的政治共识。19世纪以后,清朝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和意愿必然逐渐低落。无论是为防止已经内部化的边疆矛盾再度激化,抑或是为杜绝外部新的边疆矛盾产生,清政府采取的都是以“不变”求“稳定”的安全策略。战争动乱及五口通商对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秩序的冲击,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迅速传遍全国,新旧矛盾交织的边疆地区,成为列强觊觎的薄弱环节。中国边疆被完全卷入列强的全球地缘竞争之中,“宗藩体系”土崩瓦解,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呈现出从全面包围,到逐次剥离,直至豆蔻瓜分的态势。

       ——摘编自李皛《全球化视角下的晚清边疆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立法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022-09-30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新教材老高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