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民族交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材料一 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

时期

盛乐时期


(258-398年)

平城时期


(398-494年)

洛阳时期


(494-534年)

北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代表

出土地址

呼和浩特鲜卑墓

大同深井墓

河南偃师染华墓

解释

该时期服饰多头戴风帽,上衣下裤,典型鲜卑风格。

多数头戴风帽,上衣下裤;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汉服特点)并存。

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揉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也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

①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


(1)依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发展趋势,从史料价值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对研究该时期社会历史的意义。

材料二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新课标中国历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3)上述材料反映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 . “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联合

材料一   春秋时期齐、鲁、晋、郑等文化先进的中原诸侯自称为“中国”、“诸华”或“华夏”,居住在中原外缘的秦、楚、吴、越乃至于燕等,则被称或自称为“夷狄”。随着秦、楚、吴、越等参与中原的争霸,不断交融,至战国,七雄并称“诸夏”,同列“中国”。

与春秋时代以前“夏夷之防”、华夷贵贱尊卑的的观念不同,当梁襄王问孟子何以安定天下时,孟子答曰:“定于一”。荀子也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

《史记》“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十二本纪”记载的是从五帝(黄帝——华夏始祖、颛顼、帝喾、尧、舜)夏商周秦到汉武帝。司马迁将原属戎狄之秦纳入“本纪”,让蛮夷之楚、吴、越进入“世家”,为蛮夷之“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等立传。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华夷观”的内容,分析其“华夷观”形成的背景。

材料二   甲午战后,华夏中心主义衰落。维新派号召保国、保种、保教,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1902年,梁启超首次引入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现代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希望“仿效美利坚民族的规模,把汉、满、蒙、藏、回五族同化成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民族的国家”“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40年,毛泽东提出“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间的平等”。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特点。

材料三   1956年—1966年,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1960年,石油工人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发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言,吃大苦,耐大劳,铸就了铁人精神。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一时期还涌现出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依据材料三及所学,说明这些时代精神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材料二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三工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