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5 道试题
1 . 民族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下面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

作者

诗名

诗句

窦威

《出塞》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周繇

《送入蕃使》

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

张籍

《送和蕃公主》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元稹

《西凉伎》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说明唐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2023-11-1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摘编自《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8月,中共成立了以上海为总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下半年至1922年年初,由于各地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的出色工作,各区工业和交通中心都建立起强大的工会组织,如上海机器工会、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工会、湖南劳工会、华南的广东全省土木建筑工会等。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工人群众的觉悟都有较大的提高,于是罢工斗争随之频频发生,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全国各工会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劳动大会于1922年5月1—6日在广州举行。大会以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又发起了劳动立法运动,这使罢工高潮在全国普遍地展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由于有了大革命失败的切身痛感,在革命斗争方式上,中共的转变是很迅速的。面对国民党的野蛮屠杀政策,中共”以牙还牙”。“八七会议“要求全党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农村展动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城市武装起义很难搞起来,唯一取得短暂胜利的城布起义(广州起义),在三天之后便被镇压下去了。农村暴动却在许多省都搞了起来,但起义的目标依旧是进攻和夺取城布。从起义的直接目标来看,它们也遭到了挫折和失败。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之后,或在农村暴动进攻城市失败后,保存下来的起义队伍被迫转移到农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从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中得出的启示。
4 . 民国初年

材料一: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躬礼兴、跪拜礼灭。

——《时报》(1912年)

(1)材料一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原因。

材料二: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发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新青年》(1916年)

(2)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材料三: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鲁迅《故乡》(1921年)

(3)材料三对研究民国初年的社会变革,是否具有史料价值?简述理由。
(4)材料二、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认识。
2023-05-21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较为一致的看法。当代学人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

宋与辽夏金元历次大型战役胜败统计

进攻型战争防御型战争
失败成功失败咸功
宋辽战争3次0次2次6次
宋夏战争6次0次0次2次
宋金战争2次3次5次2次
宋元战争0次0次8次6次

——据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久以来宋朝“积弱”说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应坚持哪些原则。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1936年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达动、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以西方各国合作法令为蓝本的《合作社法》。其中规定,“凡年满二十岁”“有正当职业”的“中华民国人民”均可入社,但“破产”者不得加入。同时,入社必须缴纳定额股金且必须对合作社的财产损失负连带责任。对于农村的合作事业,国民党人曾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合作来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救济弱者”“复兴乡村”“避免土地革命之惨祸”。然而,国民党政府发起的农业合作运动最后却出现了“非特无益于农民反造成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

——伍福莲《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等

材料二   新中国建国后,广大个体农户被迅速动员起来积极加入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我国农村进入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办成了个体农户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像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依赖的农田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依靠公社的整合力量和规模效益修建的。1954年起,全国逐渐建立起供销社。供销社一方面要及时保质保量地向农民供应各种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有益于农民的价格收购和销售农副产品,“从商业上去剪除农民所受的中间剥削”。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供销合作社还通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增加了农副产品购销的统筹性,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吴淑丽《农业集体化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用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意义和出现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形势下乡村振兴的启示。
7 .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力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此外还有20万到70万的驻东北关东军。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石,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四   现代化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但在战争状态下,现代化的走向便不可能完全按照通常的经济规律运行。由于中国大部分在战前较为发达的地区多处于日军的占领之下,被纳入了日本占领当局“以战养战”的战时轨道。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与材料一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的理解。
2023-05-0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简答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寻求国家出路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实践,请回答:
(1)请列举三个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实践。
(2)选择上述一种实践,简述其史实,并谈谈其意义。
2023-04-2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赵普:“……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材料二   如图所示,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得照搬材料)。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馆曰:“近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延续上千年的历史合理性。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
2023-03-06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渝东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