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2016-12-13更新 | 148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政论特点之一即为注意于民本、民族之观念,上复先秦古学,下开近世风气。明初之刘基、方孝孺,与明末清初之黄宗羲、王夫子分别代表此两种趋势,皆对专制天下之弊政加以严重之攻击。然而此数人之学术既仍本之儒家,而明代一般之儒者更不能脱专制天下之结习。如张居正、吕坤诸人流连于尊君思想之中,视刘、方有逊色,他无论矣。故就大体而言,明代儒学仅为转变时期之前夕思想,不足以预于转变潮流之本身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4-03-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从有利于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对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肯定了君主专制统治存在的合理性,他曾论述道:“当天下之散乱,以强凌弱,众暴寡,智欺愚,士卒罢弊,死于甲兵,老弱骚动,不得治产业,以天下之无天子也。”并认为“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因而,国家的兴衰存亡、长治久安,就系于君王一身,正所谓“人主者,天下安,社稷固否耳”“天下之治在陛下”。

——摘编自梁安和《贾谊论君吏士民》

材料二   唐甄(16301704年),清初进步思想家,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亦人也”,讽刺说:“人君之尊,其犹土神乎?”“虽为君主,一匹夫耳。”甚至认为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拥护,所谓“君”也只是一个独夫而已。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是维护君主统治的精神支柱,唐甄把它比作毒害人民的药石,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的学说。

——摘编自赵宗正《唐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贾谊和唐甄对君主统治的看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看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由此得到的启示。
2024-02-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品,中国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 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兄弟创办的茂新面粉厂出产的“兵船”牌面粉不仅被上海面粉交易所定为标准粉,而且成了中国出口的标准粉,销往英、法、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各国。就连一向低调的荣宗敬都曾说过,“当时的中国人,有一半人是穿的荣氏企业的布,吃的荣氏生产的面粉。”

—《无锡荣氏家族曾“承包”半个中国的面粉和布》朱鲸润 匡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4-02-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多次出现的“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路线给党带来极大危害,一度危及党的建设发展。有鉴于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在党内开展一场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整风运动的重要性。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告诚全党,明枪易躲,糖衣炮弹难防,要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进驻北京时,他再次强调:“我们共产党进北京,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共产主义。”

——摘编自王艳丽、王晶《勇于自我革命是保持大党优势的制胜之道》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明确提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从不讳疾忌医,勇于刀刃向内,着力解决自身问题,不断进行深刻改造和自我重塑。

——摘编自金民卿《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品格》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进行自我革命的原因。
2024-01-3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中期以后,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政府在大力推广蚕桑、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同时,还实行货币地租,明万历年间,全国大多数地区已经实现赋役货币化。据统计,至万历末年,御用消费、土木工程、官俸支出等项目均已折银,北方各边的年例银也增至每年近500万两。晚明时期,在扬州业盐的秦、晋、徽三系商人,资本总计不下3000万两,“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并出现了从事羊毛生产和经营蔬菜副食品生产等类型的专业市镇。

——摘编自王潜《晚明经济因素与晚明社会变迁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新现象出现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4-01-3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12月,在同印度的谈判中,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4月,中印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协定中,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双方同意,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同年6月,周恩来先后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中都写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罗建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82年,党的十二大作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论断,实现党在时代主题判断和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没有和平环境,搞什么建设!”江泽民指出:“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没有和平,任何建设事业都无从谈起。”习近平把维护世界和平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

——摘编自王存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内质与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的变化情况

年份人数/人年份人数/人
18961319031300
18986119042400
190127419058000
190260819061200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人留学的热潮从欧美转向了日本。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国人震惊,过去的“徒弟”打败了“师傅”,使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了急剧变化。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进一步促进了整个民族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的觉醒。学习日本近代崛起强大之法,成为中国朝野上下共同的关注。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学生赴日,是为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开始。——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永康、李浩《海外留学知识分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951911年)》

材料三   1900年,中国100多位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了第一个爱国团体——励志会,随后,各省的留学生先后成立同乡会,组织反帝爱国活动。留日学生成立的“中国留学生会馆”,推动了留学生组织爱国团体的步伐。1903年,留日女学生成立“共爱会”,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发轫。

——摘编自夏天兰《近代留日、留美学生与清末民初社会思潮》


(1)指出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历史现象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历史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不同时期“中国”的基本内涵

商周时期中国指的是万国的中心、最重要的一个国,周朝的首都——宗周和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为“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做中国
秦汉时期秦朝建立后,整个统治区域都成了中国;汉朝时期,对外而言,“中国”成为汉朝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在汉朝疆域内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的部族聚居区,往往被认为不属于中国
东汉以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国的名称始终延续;在分裂时期,分裂各方为了取得政权的合法性,都会以中国自居;非华夏族一旦建立政权,统治了华夏或者入主中原,都必定以中国自居

——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


阅读材料,根据“中国”的内涵变化过程得出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史实充分准确,逻辑严密)
2024-01-18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毛泽东立即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同时期“鄂豫皖,也贯彻六大的决议精神,制定土地纲领和政策”,“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到1930年夏,分布在……等十多省的一百多个县。”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推进革命,从而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使革命战争获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正如毛泽东所说,才能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摘编自白竹林、胡克洋《抗日根据地与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之比较》

材料二 在重庆谈判和后来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下,疯狂地进攻解放区并抢占一些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线。对于蒋介石所采取的这些行动,中共十分重视人民军队的兵源补给问题。在广大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以保证人民军队的兵力之源,为以后的战略决战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王金领《试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展的原因并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