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成为社会运动的主潮。据统计,30年代参加这一运动的团体或组织有600多个,试验区有1000多处,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构;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运动者企图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达到复兴农村,振兴民族的目标。运动在得到广泛赞誉的同时,批评也不少,有学者认为乡建工作只能解决枝节问题,农村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与国际经济体系的不平等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自此之后,乡村建设在中华大地上就从未停息过。

——摘编自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建国后,新解放区极其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在土改开始阶段,党的干部组织农会,实行减租减息和反斗争;但有调查表明,在有些地区只有40%的农民加入了农会。19506月,中央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以指导这项工作,新的法律肯定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铺平道路的观点。1950年夏末,关于农村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力量的报告引起了领导人的注意,同时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加剧了社会紧张,导致新的土地方案强调阶级斗争与动员群众。新方案的重大步骤是确定全村农民的阶级成分,然后没收和重新分配地主的土地和生产性财产。土改工作组还从贫农和中农中吸收大量的新领导,通过诸如诉苦会和公审等方式,动员全村反对地主。土地改革将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决定性的事实是,农村旧秩序已经证明毫无力量,农民现在可以满怀信心地支持新制度。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2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徽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微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
2024-03-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辉县市共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签订和约),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兴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观诸国之海军表,其国力竞争之消息,可以默喻矣。”他还指出,国家生存要素为土地、人民、主权。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的土地包括领海,认为海才是国的界境。因此,他积极呼吁政府向西方国家订购“各项海陆空新式武器”,聘请外国军事专家来华教练我国海陆空军学生,以建立强大的海军。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孙中山便向国人大声疾呼;最先可以灭亡中国的是日本。为此,他在捍卫海权的宣传中,常以日本帝国主义为未来的假想敌,从国家战吆上唤起人们的警觉。

——摘编自《“海洋梦”系列丛书·走向深蓝中国海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源海防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魏源海防思想与孙中山海防思想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海防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2024-03-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所以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仅仅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确切地说,他们是对坚船利炮感兴趣,他们始终坚信在纲常礼教方面,西方不如中国,从此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影响中国一批又一批人。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也从理论进入实践阶段。19世纪末, 中体西用思想走到了尽头,然而思想的闸门已经打开。

——摘编自纪锋《略论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潮的变迁》

材料二   所谓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即“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那些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和理论意识形态的总和”“不管其成败如何,不管其内蕴的正确程度如何,都从属于那个历史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前途的设计,都是这场社会选择的答卷”。它们不仅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不断学习的必然结果,而且顺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中国近代化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些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思潮,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烙印,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摘编自马艺铭《浅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理论进入实践的标志性事件,并用史实解释“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走到尽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先后出现的社会思潮,并说明其共同特点。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正相吻合。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唐代的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递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史料、开元礼、道举等。秀才科本来最为严格,但取人过少,高宗以后停用。真正起重要作用的是进士和明经两科。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属于专科性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6 . “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易其俗,劝民耕农利土。"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B.目的C.内容D.影响
7 . 1935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四川民族地区先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北特区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以及茂县、汶川、理番、黑水等县党委和县、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府。上述政权出现的背景是(     
A.红军的战略转移B.民族区域自治的扩大
C.国民革命的推动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推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浑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一方画有少数小块地方的红色政权,一方而全国人民还没有普通的民权,工人、农民以至民权派的资产阶级,一概没有言论集会的权利,加入共产党是最大的犯罪。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 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修了。要转入到沸热的全国高涨的革命中去,则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权主义斗争的发动,是必经的道路。……打击小贵产阶级的过左的政策,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使他们挂起白带子反对我们。近来逐渐改变这种政策,情形渐渐好些。在遂川特别收到了好的效果,县城和市镇上的商人不畏避我们了,颇有说红军的好话的。……中央要我们发布一个包括小资产阶级利益的致纲,我们则提议请中央制订一个整个民权革命的政纲,包括工人利益、土地革命和民族解放,使各地有所遵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我们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摘自毛泽东《并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


(1)根据材料,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井冈山的斗争》写作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年间,中俄两国就边界问题正式展开谈判,实际上两国都希望达成一个和平协议。就中国而言,在谈判之际,西部噶尔丹在喀尔喀草原军事扩张越发肆无忌惮,给康熙皇帝造成巨大威胁与压力,同时对沙俄整体国力、政治文化背景也不太了解,战争结局无法预料。与此同时俄国内政外交也陷入困难时期,对外,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爆发战争,俄国战败后在东欧地位迅速下降;对内,俄高层政治明争暗斗局面十分激烈,无力应付远东事务。168989日,中俄双方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高级别的会谈,并最终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摘编自宗民《条约中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边界问题双方政府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力图通过谈判解决。1964年,中苏开始了首轮划界谈判。1991516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两国国界东段协定,并得到了两国立法机构的批准。19949月,中俄两国首脑签署联合宣言,双方再次承诺将严格遵守1991年协定。20041014日,中俄两国首脑签订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2005年,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批准了该项协定。此举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能够促进中俄边境甚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中俄两国通过和平谈判最终解决了双方历史遗留问题,这为世界各国解决边界争端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宿丰林《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问题的再探讨——兼评俄罗斯学者的“新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康熙年间中俄谈判的背景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以及所学知识,概括中俄解决边界争端的特点并谈谈对边疆问题处理的认识。
2022-09-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世官制的沿革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2022-09-07更新 | 170次组卷 | 46卷引用:河南省封丘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