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自北宋始,部分儒生对苏轼就多有批评,如王觌斥责苏轼“喜怒任情”以及“习为轻浮”,及至南宋,朱熹对苏轼的批判更加全面,“苏氏学术不正,其险谲慢易之习入人心深”“好放肆”“东坡则杂以佛老,到急处,便添以佛老相合。”这表明(     
A.儒学道德自觉意识强化B.儒佛道三教矛盾尖锐化
C.朋党之争影响人物评价D.理学重视思辨认识全面
昨日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为“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故将外国政府派在中国的代表作为外国侨民而非正式的外交人员对待。这一规定(     
A.承继了三民主义提出的反帝主张B.表明了中共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C.适应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需要D.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自主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学者钱穆先生曾将周代至明清的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概括为封建社会、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的五大“社会基准特征”。其中“郎吏社会”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是(     
A.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D.隋唐以后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是“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统计表。此表可用于研究(     
态度国籍
直接参加者2200751
协助4400227
同情1512392
不详0500104
总计7161214614
A.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B.西方国家对华输出革命战略
C.日本全面侵华的罪证D.辛亥革命时期列强对华政策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三)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他们认为,其经济困难和危机的症结就在于国家干预过多,国有成分太高。因此,1980年以后逐渐实行经济自由化,对原有的混合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具体包括: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放松对垄断财团的控制;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部分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减少财政开支,精简政府机构,改革税收体制,降低财政赤字;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降低关税税率,对出口加工区和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等。这些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但印度缺乏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政治领袖们一直没能克服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治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改革进程。

——摘编自孙培钧、华碧云《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下表1是1980—1999年中国与印度GDP年均增长率比较

中国印度
1980—199010.15.8
1990—199910.76.1

下表2是1999年中国与印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中国印度
人口(百万)1258998
人均GNP(美元)780450
国内总投资/GDP(%)37.323.3
1997年人均电力消费量(kWh)714363
1998年人均寿命男子68岁,女子72岁男子62岁,女子64岁
1998年识字率(15岁以上、%)男子:91;女子:75男子:67;女子:43
出口额(百万美元)19430038285
出口/GDP(%)19.78.5
直接投资额(百万美元)403192155

——摘编自小岛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和中国经济改革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印两国经济改革成效。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所示为河北邓槽沟遗址发现的四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层风貌。该遗址的发现反映出(     
距今8000年左右既有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又体现出发源于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的风貌
距今6500年左右与河北地区的后岗文化相一致
距今5100年左右与河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文化极为相似
距今4200—4000年发现起源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城
A.早期文明的发展与成熟B.新石器时代部落战争激烈
C.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D.食物生产有了突破性进步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三)历史试题
7 . 文化的差异与消弭

材料一   考古学视野下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

类别六国秦国
①铜陶器物演变连续性战国中期发生断裂
②墓葬等级序列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
③城址等级序列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1)结合所学,推断导致类别①在秦国发生断裂的重大事件,说明②③差异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
7日内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33年1月,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所属各级党组织发出指示信,要求从中共满洲省委到支部以及每个党员,必须用一切方法打入一切游击队伍、重要企业及群众组织,秘密扩展革命群众工作,以及从游击战争、罢工斗争和农民运动中发现与培养干部。该指示旨在(     
A.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地位B.扩大党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影响
C.丰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手段D.强化党在抗日斗争中的组织保障
9 .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七族相继掌权。材料反映了(     
A.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形成B.上族是东晋特有的阶层
C.魏晋庶族丧失政治地位D.东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的宗法制仍有一定影响力。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左传》记载晋国贵族叔向极力反对公布成文法
B.《史记》记载卫灵公欲重用孔子为官给其粟六万
C.《左传》记载聚族居住仍是普通民众的主要选择
D.春秋时秦国青铜器的书体有着浓厚的宗周色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