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1 . 2020年6月7日,中国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医疗援助,截至5月31日,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已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
A.可持续发展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合作共赢
2020-07-19更新 | 461次组卷 | 20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三亚华侨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2019-10-24更新 | 652次组卷 | 120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4 . 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1904年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在上海的“王兴昌记”诞生。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这反映
A.近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B.西装成为中国近代民族服饰
C.社会转型影响物质生活变迁D.全盘西化是社会变迁的主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
2016-11-27更新 | 1476次组卷 | 43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
A.提高了宰相地位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削弱了君主专制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2020-08-11更新 | 586次组卷 | 24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三亚华侨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评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
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的因素。
8 . “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轰动全国的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的第一句解说词。这“一捺”的主要作用是(  )
A.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便于军事力量的调控D.帝王游山玩水更加便利
9 . 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思想
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道家学说D.儒家学说
2021-11-12更新 | 246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海南侨中三亚学校高二(理)历史期中考试题
10 .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林延清、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