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列是关于辽、金、西夏官制的史料,据此可知,辽、金与西夏(     
政权制度建设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天辅七年以左企弓行枢密院于广宁,尚踵辽南院之旧。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日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
A.中央机构都有本民族和汉族官称B.社会上出现华夷同风的价值取向
C.制度建设显示出民族发展的差异D.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对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思想家观点
程颐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2023-08-28更新 | 3365次组卷 | 3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只是没有带文字的文物出土证明是“夏”,经综合考证,考古学家认为,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这说明(     
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
2022-12-16更新 | 919次组卷 | 16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西周征服殷朝后,把姬姓的近亲近族,一批批分送去东方,择定交通及军略要冲,圈地筑城,长期屯驻……在其相互间,建成了一个包络黄河流域,乃至南达汉水、准水,甚至长江北岸的庞大交通网。该史料可用于论证西周分封制的实行
A.扩大了区域经济文化交流B.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C.加强了对边疆的直接管理D.确保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一文中说,学生作文的标准就是“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其理由就是“国语容易学习、容易通晓,而且实在重要……有许许多多中等学校毕业生都不能用古文发表自己的思想”。据此可知,胡适主张(     
A.实现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B.增加国文教学中的西方元素
C.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历史价值D.借助文学革命进行思想启蒙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12-01更新 | 755次组卷 | 3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
7 . 龙山文化在山东省龙山镇首次发现,后来在黄河中下游发现了许多同类型文化遗址。其中郑州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据历史文献记载,此为黄帝“有熊国”故地。而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     
A.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B.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C.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D.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8 .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富民”主张,如唐甄认为“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颜元提出“富天下,强天不,安天下”。这些主张
A.使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B.突破了宋明理学的义利观
C.为民本思想注入时代价值D.削弱了工商阶层的影响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13次组卷 | 34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谭嗣同把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理想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目标来追求,即便在实践中尚无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客观力量和现实可能,也决不在精神上放弃对这一目标的追求,他主张贵知不贵行、行有限而知无限。这反映出谭嗣同
A.找到了维新改良的现实力量B.试图用改良政体来解放思想
C.用唯物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D.力求冲破旧思想观念的牢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