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启蒙思想】

材料一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这是一个对空谈心性的灾明理学末流进行批判、新旧思想观念激烈冲突的所谓“天崩地解”的时代,是在最广泛意义上开始探索新世界、设计人类社会新计划的所谓“天工开物”的时代。此时的启蒙思想家以各自的表现方式,比较全面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禁锢人性的陈规与说教。这一时期,有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私产”“夫私者,人之心也”“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的主张,有的说“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必使治天下之举皆出于学校”,有的讲“法有可采,何论中西”,“寓通几(即哲学)于质测(即科学)”,倡导求实学风,对宋明以来“蹈虚空谈”的学风是一个否定。

——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

材料二   中国近代启蒙是在民族救亡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由于知识分子的优患意识、危机意识的存在,外来思想输入中国后常常被赋予中国式的解释以达到政治目标,不可避免带有中国特点。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划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从戊戌启蒙到五四启蒙都有近代欧洲启蒙的批判精神。然而,近代启蒙的遗产不是理性的实现,而是“工具理性”的实现,个人自由、解放服从于国家独立、富强,民族解放高于政治民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规范、制度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社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真正确立,这是一个"两头都不靠岸"的时代,启蒙者忽视了启蒙思想内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但是启蒙的批判精神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进步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启蒙思想的共同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九年(1652年)清领海南后,黎族土官制度在较长时间内存续发展。清政府通过建立土舍、峒长、粮长、黎总、哨管等多样化举措,将势力范围深入基层黎峒地区,同时通过“黎人”担任土官直接治理地方。这种王朝自上而下式的治理姿态结合黎族基层土官自治的治理智慧,使清代黎区得以长时稳固,收效甚大。清政府以招民复业、奖励垦荒作为对海南地方官员考核、升黜的评判标准,诸多黎村“有腴田数十顷,黎人耕之,户口蕃庶,物产丰饶”。清政府在海南建立了以书院为主,义学及社学为辅的文化教育系统,各书院研习课程均依照王朝所指定丛书诸如《春秋》《诗经》《性理精义》等来学习、讲学。

——摘编自李超、田敏《土流共治与调适:清代海南黎族国家认同的三维向度》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帮助。”抗战中,我国之所以能以空间换时间,同日本侵略者打持久战,是与民族地区成为我国抗战的战略纵深地带和可靠大后方有着密切关系的。少数民族参加抗战,可使我国抗战具有与国际社会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加强联系的重要国际通道。抗战期间,浴血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朝鲜、蒙古等民族的优秀儿女,驰骋在冀中平原的著名抗日铁军“回民支队”等就是我国少数民族爱国爱家、保家卫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代缩影和典型代表。

——摘编自陈国裕、祁若雄《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治理海南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少数民族为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术文化活动为王室所垄断,接受学术文化教育的群体也仅限于贵旌不弟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伴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

——摘自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时期,殷人认为自己乃是“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周人也强调是正是因为“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所以才能够“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开始,经周公而制度化……,但始终保存了……神圣性,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行为准则、生活规范。这一时期治国理政的目的是让统治者能够“修德”而维持统治,警惕天命从自己跑到另一个统治者手上。

——摘编自王聚芹、饶一鸣《先民理想国:商、西周治国理政思想借鉴研究》

材料二 西汉王朝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生产破坏、经济凋敝、民人穷困的局面。在治国方略方面,黄老思想继承发扬了《老子》中“清静无为”、“崇俭禁奢”、“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主张“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强调“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做到“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而“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刘邦、萧何、曹参、王陵、周勃、陆贾等皆为沛县人。沛县在战国时即属楚国。楚国是道家的发源地,老子、庄子皆楚人。

——摘编自晓红《试论西汉前期治国方略的两次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国家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前期治国方略调整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古代治国理政发展的历史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名称典型事件
突厥(1)东突厥:629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统兵十万分道出击灭了东突厥;随后,唐太宗先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立四个都督府,又在今内蒙古地区设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下设六个州,以突厥人为刺史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
(2)西突厥:635年,唐军降服吐谷浑,后又屡败西突厥,并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安西四镇;唐高宗时,灭西突厥汗国,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
(3)后突厥:682年,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
回纥647年,唐朝在漠北推行府、州制,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封其首领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突厥衰亡后,唐王朝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回纥由此占据了突厥故地,成为漠北的强国
吐蕃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提出联姻需求,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量手工艺品和技术、医药书籍等。710年,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弃隶缩赞赞普。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
南诏738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在此之后,南诏同唐王朝除有政治与军事上的交往外,文化联系亦为密切
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整理自启良《中国文明史》

材料二 明朝推行多种形式的都司卫所管理制度,像东北的女真部、北方的蒙古部、西北关西七 卫等羁縻卫所,还在西南和西北设置大量的土司进行管理,虽然这些制度相似,但明政府又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措施。明朝在边疆地区的经营成效显著,为后来清朝进一步的经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人数最多的汉族,清廷提出了“满汉一家”“满汉一体”的理念,并凭这一理念得以成功入主中原。清朝针对蒙古民族的特点,采取了满蒙联姻的策略,这既有继承传统的“和亲”政策之意,又赋予了联姻在清代特殊的使命和意义,加之蒙古八旗制的推行,清王朝处理与北边游牧民族关系的效果远在明朝之上。在明代确定下来的卫所制度,在清代被长期沿用,甚至持续到民国时期。

——摘编自彭勇、张无尽《明清民族事务处理和边疆管理的共同追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两朝边疆民族政策的相同点及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其中,漕运和仓储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奏报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对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远影响。

——摘编自胡鹏、魏明孔《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尽管粮食(作为商品)也自由流通了一段时间,但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不足情况下的分配问题,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粮食定量供应的紧缺管控政策,尤其粮票,可以说是紧缺管控政策的核心与灵魂。19558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材料三   2001年后,国家先后在8个省份进行粮食收购工作与销售放开试点工作,后又于2004年宣布在全国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价格。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费端具有很强的刚性,但其生产端受到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价格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在中国放开农业市场后,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先后针对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

——摘编自罗荃《新中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改革战略取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
2022-12-03更新 | 374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 1997 年香港主权移交后,香港的选举制度应逐步向普选方向改革。香港 2012 年政改方案落实了一部分改革措施,但尚未达到普选的目标。2014 年,中央政府、特区政府和香港的泛民主派及民间组织都提出在 2016 年立法会选举、2017 年行政长官选举时落实普选的目标,但各方对这两次选举的具体机制具有不同意见。香港激进反对派要求特首候选人必须经由“公民提名”,并以违法的“占领中环”胁迫,给政改平添波折。中央态度十分明朗:政改方案必须在基本法框架内提出,行政长官候选人必须爱国爱港、不可以对抗国家,这是中央的底线。从 2017 年开始,行政长官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提名委员会委员共 1200 人,由下列各界人士组成:工商、金融界 300 人;专业界 300 人;劳工、社会服务、宗教等界 300 人;提名委员会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民主、开放的原则制定选举法加以规定。立法会议员、区议会议员的代表、乡议局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的代表 300 人。2021 3 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选举制度改革,是香港民主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关系到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必须审慎、稳步推进,防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香港特区选举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香港特区选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1-04-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