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敦煌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北朝至宋元1000多年的不断开凿修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石窟数量多达1000余个,保存下来的有200多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石窟装饰纹样既保留了北朝时期敦煌本地图案和一些西域纹样图案的特点,又吸收中原地区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特征,还吸取了中亚地区的一些纹样风格。以花卉、禽兽等图案为代表,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色彩绚丽。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西夏石窟的图案装饰纹样受到北方辽政权的影响,也明显模仿宋代建筑彩画的纹样。西夏晚期和元代的洞窟,壁画和雕塑中都出现藏传佛教的内容。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和阗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随着岁月的流转,因长期受风沙等自然原因的影响,敦煌石窟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鉴于此,让文物在数字档案中永生的构想被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敦煌研究院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有289个洞窟完成数字化摄影采集,140个洞穴进行了三维重建,敦煌石窟建立了全方位的数字档案,开发出根据图片自动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的云计算共享平台。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被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尘封的文物由此获得新生和永恒。

——摘编自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高宇飞《人类敦煌: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胡珊《数字档案“让敦煌永生”》等


(1)依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结合敦煌莫高窟数字档案建设的具体做法,谈谈你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拉甫却克墓地,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2019年,考古工作者在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墓地遗址,并对部分墓地进行了发掘。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特征和测年数据判断,墓葬年代是唐朝时期。下图为发掘的墓葬和出土的部分文物。

流行中原地区的斜坡墓道墓 铺有满绳纹地砖的砖室墓(满绳纹地砖流行于隋与唐初)

偏室墓(出土了陶单耳罐、萨珊波斯银币等文物)



四种十二生肖铜镜 “上方作竟”龙虎蚊纹铜镜 铜镜铸有铭文:“上方作竟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刻治今守悉皆在,长二亲矣口”《口为未能识别的字)

萨珊波斯银币的正面与背面 开元通宝钱币

金戒指戒面兔形图案 瓜棱珠大耳环

---摘自考古中国《新疆:哈密拉甫却克墓地发现唐宋时期墓葬》


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相关信息,说明材料对研究唐朝时期新疆地区的社会风貌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03-15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在殷墟第三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就集中出土了1000多把石刀;第七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又集中出土了440多件石镰和78件蚌器。这些考古文物的出土可反映出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井田制下的生产方式
C.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D.粮食作物的产量较大
2021-06-09更新 | 1302次组卷 | 19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岭南潮汕地区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等文物;而同一地区发掘的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则发现有各类铁器以及制造精美并带有佛教色彩花纹的瓷器等文物,青铜器完全绝迹。这反映出(       
A.南方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过北方B.佛教在潮汕传播非常广泛
C.人口南迁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D.南方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
5 . 关于三星堆历史的研究,学者发现《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时“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基本上仿照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些信息可说明(     
A.出土文物须与文献记载一致B.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C.蜀地文明特色鲜明独树一帜D.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密切
2023-05-01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下列考古出土的文物,有可能属于河姆渡遗址的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921年,西方学者认为仰韶遗址(河南省渑池县)出土的彩陶由西方传入,进而宣扬“中华文化西来说”;20世纪40年代,通过对甘肃齐家墓葬出土的彩陶研究,证明仰韶文化要早于齐家文化。中国考古学者的这一发现
A.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B.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C.表明考古文物价值重于历史文献D.解释了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
2022-03-13更新 | 2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调研(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28年,中国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铲起了一杯黄土,汉字鼻祖甲骨文、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等呈现于世,揭开了一个3000多年前的璀璨王朝的神秘面纱。下列关于该王朝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甲骨文成为研究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的重要资料
B.妇好墓出土的铜铲证明了当时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C.四羊方尊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的工艺水平相当高超
D.内外服制表明当时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官僚制
2023-04-13更新 | 321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习能力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     
A.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B.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D.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2023年1月陕西发布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件。对这一考古发掘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初步厘清军阵排列规律B.明确武器的种类与配属
C.清楚了陶俑的制作程序D.展示秦朝军事实力强大
2023-04-13更新 | 876次组卷 | 16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