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14 道试题
1 . 如表内容是康熙帝亲政后推行的部分措施。下述举措表明(     
时间措施
1673年颁谕举荐山林隐逸之士
1678年诏开博学鸿词科,吸收学行兼优、文词卓越的素有名望的汉族文人
1679年开明史馆,收罗汉族文人编纂明史
1699年开始大规模的经籍传注的纂辑
A.康熙帝的文化修养深厚B.康熙帝通过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加强统治
C.民族团结推动文化融合D.传统文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年,早期维新派薛福成指出:“西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如有阻挠公事,违例干请者,地方官不妨据约驳斥。”针对地方官员因不谙外交、不明条约,与洋人交涉则“茫然不知所措,刚柔两失其宜”,他建议将《万国公法》《通商条约》刊布各地方州县,“将来流传渐广,庶有志之士与办事之官幕书吏,咸得随时披览,一临事变,可以触类旁通,援引不穷矣”。

——摘编自张海鹏总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撰述《新民说》指出:“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语言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除梁启超外,晚清知识分子受到欧洲各国民族建国先例的鼓舞,也纷纷提出类似主张。1903年,蒋方震在《浙江潮》上刊出《民族主义论》一文,写道:“合同种异种,以建一民族的国家,是曰民族主义。”他指出,唯有民族的国家,才能发挥其本族的特性,才能“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从而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力战群族而胜之,其本族日滋长发达而未有已”。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三   在整个抗战期间,全国各族人民,不分阶级阶层,不分党派团体,不论男女老幼,都被迅速动员和组织起来,以各种不同方式投身抗战。此外,分布世界各国的华侨,始终与祖国的抗战同呼吸共命运,或捐款捐物,或返回祖国直接参战,为祖国的抗战尽心尽力。其间,国内政局比较稳定,民族团结抗战气氛始终高涨。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早期维新派、20世纪初晚清知识分子民族意识萌发的表现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民族团结抗战气氛始终高涨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的意义。
2024-05-3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据统计,两税法颁行前夕中央统计的户数为120万户,两税法颁行时朝廷派黜陟使到各道勘查户口,结果查得主户180万,客户130万。这表明,两税法的颁行(     
A.促进了全国人口的增长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
C.使主户的负担有所减轻D.加强了对土地兼并的控制
2024-05-3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秦末采取限制宗室、外戚而重用近侍的政策,结果出现了赵高专权;西汉初采取限制外戚、宦官而重用宗室政策,结果出现了七国之乱;西汉末采取限制宗室、宦官而重用外戚的政策,结果出现了王莽代汉。上述现象说明(     
A.西汉初未能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B.汉初外戚和宦官成为皇权的主要威胁
C.秦汉时期的利用宗室加强了皇权D.秦汉时期皇权强化不断面临着新矛盾
2024-05-3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人民币汇价以美元为基础,共调整过52次,从1949年1月19日天津开始挂牌时的1美元折合600元旧人民币,到1950年3月13日调整到1美元折合42000元旧人民币。上述调整(     
A.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迅速恢复B.使国家外汇收支实现平衡
C.推动了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D.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024-05-2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所示为唐代高门士族清河崔氏入仕情况统计。这可以用于印证,唐代(     
入仕总人数为287人有确切记载入仕途径的有84人。其中,18人为门荫入仕,66人为科举入仕
为相总人数12人1人门荫入仕,3人入仕途径不明,其余8人均以科举入仕。在8人科举及第科目中,7人为进士科出身,1人为诸科出身
A.士族仍旧把持国家大权B.科举制为士族所垄断
C.官僚队伍素养明显提高D.科举取士日益受重视
7 . 据《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记载,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小轮船除运载旅客外,还拖带货船,但运输的货物以上海过来的为多,从湖州到上海的极少,有时往往空船返航”。对该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A.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繁荣B.内河航运加强东西部的联系
C.城乡交流促进民族工业产生D.新式交通便利工业品的销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证》记载:“往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杜审言《送高郎中北使》:“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

卢照邻《上之回》:“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单于拜玉玺,天子按雕戈。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

——摘编自刘洁《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等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05-14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4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下诏,“夏旱,禁酤(买卖)酒”。汉和帝永元十六年(92年),“诏兖、豫、徐、冀四州比年雨多伤稼,禁酤酒”。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下诏,“以旱蝗饥馑,禁郡国不得卖酒,祠祀裁足”。据此可知,三则诏令的意图是(       
A.节约粮食,应对灾害B.赈济灾民,规范商业
C.改良风尚,稳定秩序D.减轻赋税,收拢民心
10 . 下表是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内部人士提出的变法措施。当时这些措施(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说苑·政理》)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战国策·燕策二》)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
A.完备了官员的考核体系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阻滞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造成了严重的政治腐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