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发展为一种社会运动。各试验区(县)“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间接提高其生活程度”,采取一系列改良农业的举措:改良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防病虫害,提倡副业等。定县、邹平、无锡等试验区(县)推广的各类优良品种,都比土种有程度不等的增产和增收。但也有学者指出运动中:“乡村工作者很少是农业专门人才,没有改良农业的经验和知识,他们只知道改良农业的重要,而对于农业如何改良知之甚少”;“一些乡建团体以为优良种子推广以后,农业即可改良,而对于耕种方法是否合理,经营方法是否有利,则漠不关心”;“不少试验区未能根据实际需要,只知道抄袭他人”;“未使农民自动改良农业”。

尽管不少试验区把改良农业作为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取得的实效很不理想。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业改良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业改良运动“实效很不理想”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西文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为配合资本主义扩张,传教士欲将西方伦理价值强加于“异教”文明的中国……尽管其宗旨是希望将中国基督教化,但也从客观上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利玛窦就是一个推动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关键人物。他推行学术性的传教与倾向于士大夫的策略,以天主教“合儒”“补儒”希望进而达到“超儒”,利用儒学经典和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作为传教方法,赢得中国统治者和士大夫的支持。在传教士的努力下,明末清初中国曾一度出现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在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数学、音乐、语言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基督教在很多地方有悖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因此在传教过程中出现了“礼仪之争”。1700年,康熙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已成定局,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终未酿成社会大潮。

——据骆利红《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论述》

材料二: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取得了在华传教、设学堂、开办医院的特权.晚清西学传播进入新阶段。中国知识分子主动了解、吸收西学,参与译书工作,这一阶段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科学著作。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京师同文馆的创立,以学习西方坚船利炮、声光化电为重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对西学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各地遍布新式学校、创办形形色色的报纸杂志,甚至政府创立译书机构,翻译大量的西方书籍,西学影响逐步进入基层。戊戌变法后,革命运动兴起,留日热潮骤起,社会科学类书籍大量被翻译传入中国,其中多有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日本变法等内容的书籍。

——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晚清“西学东渐”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国家的统一不是单凭某些政治家的个人意志,还要具备一些前提和条件。中国古代各部族都承认他们是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祖先。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为古代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所保有,而且因其先进性为诸少数民族所仰慕、学习。但是国家每次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着具体的历史原因,以隋朝统一为例,其迅速灭掉南朝陈国,实现统一就有着经济、政治、民族等方面的背景。

——摘编自程有为《中国古代统一的条件和基本经验》

材料二     袁世凯败亡后,北洋系逐渐分裂为三大派系,他们为个人利益而纵横捭阖,你争我夺。北洋各系在其所占地盘自行其是,而非北洋系控制的省份,也因中央政权的软弱而觅得更大的自治空间,对中央号令阳奉阴违。讨袁护国战争直接造成西南各省的反袁联合阵线,(战后)其对北京政权仍时时以共同的声音发言,俨然自成势力范围。而孙中山因从事革命斗争的需要主动或被动与西南实力派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南北双方各自的法统与政权。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维系统一的基本条件,并结合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从经济、政治、民族方面说明隋朝实现统一的具体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败亡后中国分裂的表现,并分析造成当时中国分裂的原因。
2020-06-23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等名校2020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曰纥布(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

——据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二   唐代,中国与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各国、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三   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从某个角度说明
A.陈独秀犯右倾错误的原因
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然性
D.苏联反对意识形态革命

6 . 材料   (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则除变更经济制度外实无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因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手中掌着,并且要消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共产主义发达实业之大计在此,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

——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

2018-11-28更新 | 1767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7 . 某校高二同学学习历史必修3后制作如下大事年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
公元前500年西学东渐、孟子、百家争鸣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
1500年明后期中国传统科技的总结与突破、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东学西渐、欧洲文艺复兴、牛顿经典力学形成
1700年《红楼梦》、京剧形成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
1800年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兴起魏源出版《海国图志》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兴起、社会主义思潮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850年维新变法思潮空前高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进化论发表、印象主义画派出现、电影产生
1900年“中体西用”文化思潮、三民主义提出、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现代主义兴起、量子论提出、相对论形成、电视发明、计算机诞生
………………

问题:

(1)此大事年表有四处错误,请找出来。

(2)据大事年表及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初中国启蒙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在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并从思想方面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何认识文学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4)综合大事年表内容及以上问题信息,分析大事年表对历史学习的意义。

8 .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那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戚继光(1528-1588),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父死,袭官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御倭兵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浙江,任参将,积极抗御倭寇(注:14世纪初,日本诸侯割据,互相攻战。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从事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他鉴于卫所军有不习战阵的弱点,招摹义乌农民和矿工,训练新军。他治军有方,训练严格。由于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倭寇焚掠浙东,他率军在龙山大败倭寇。继之在台州地,扫平浙东。次年率6000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德)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今兴化),斩级二千二百。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摘编自《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倭寇猖獗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成功抗倭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