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85年有官员上书说:“设立上下议院,凡练兵筹饷各举,使斯民身居局中,悉其原委,而后兵可增,而不以为抽丁;饷可增,而不以为重敛。”清廷回复:“外洋以商务为重,上下均得其利,与中国政体迥殊,若仿其议院之制,无论扰乱政治之大患……其事断不能行,拟毋庸议”。分析以上材料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要素内容
A上书人身份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B上书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清政府态度固守传统君主专制制度
D该事件背景维新变法走向政治实践
A.AB.BC.CD.D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已无力承受新办工业所需资金,将目光转向买办和富商群体,希望借他们的力量缓解经费上的困难。外商在华创办企业时,也遇到资金不足和周转问题,他们向华人募股,受丰厚利润的引诱,部分买办和富商开始在外资企业附股并获取了不菲的收入。1867年,中国最早留美学生容闳上书建议募股组建新轮船公司,1872年,李鸿章筹建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该公司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官股在公司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摘编自:张乐融 《股份制企业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材料二   1983年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成立,1984年7月20日,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开始登堂入室。1992年,全国各城市经批准建立了近400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使全国股份制企业达到3700多家。同时,国务院还批准9家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并到香港和境外上市。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公司制股份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摘编自:黄泽华《中国股份制改革三十年回眸》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股份制企业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在先秦以“子学”形式存在,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汉代儒学在继承孔子、孟子等人思想的同时,转而以“经学”为主要存在形式。儒生将孔子整理的典籍封为经典,即“五经”。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汉代儒家经学成为朝廷认可的官方学术。《春秋》被用作审判罪犯的标准,《诗经》则被当作谏书以规劝执政者。孔子则被描述为天庭的圣人,为汉立法制宪,祭孔成为重要的政治活动。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晚明清初,随着对王学末流的批判,王学营垒发生分化并走向衰落。程朱理学则被认为视为救治王学弊病的重要选择,并为清朝统治者所重视。康熙帝则升享朱熹于十哲之列。一些不愿固守理学的学者,弃宋儒而对汉代经学情有独钟,顾炎武、黄宗羲等为提倡经学之代表。在反思理学、探索学术出路的同时,部分学者将目光投向诸子学,诸子学研究开始活跃起来,顾炎武就称赞先秦诸子“皆自成一家言”。以颜元为代表的学派同顾炎武等人一样,对空谈心性深恶痛绝,其讲学时礼、乐、书、数、射御、技击等无所不包。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动中,一部分学者接受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成为中国最早的西学信奉者,如徐光启等人,中国的学术视野得以开阔。

——摘编自:史革新《清初学术思潮转换刍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思想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清初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0-12-16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季联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儒则近似明代人,生活多半都市化,一得进士,在政治上即成骄子,根柢不能像汉人之淳朴笃厚……清政权不断高压,书院讲学精神再难复兴。清代知识分子校勘、训话、考订,说是实事求是,但此实事,已不是现实人生中事,而是转向故纸堆中做蠹鱼生活。换言之,则是脱离了人文中心,仅限在故纸堆中书本上,为学术而学术了。他们不想做相与做师,不在现世活人身上打主意,不关切人群大共体,他们只把兴趣集中在几本遥远陈古的书籍上,他们遂真成为一些书生与学者。他们不注意人人可为圣人的活教训,他们只想教人能读圣人书。而其读圣人书,亦不重在通大义,辨真理,而重在其版本字句,声音训话,事物考证。总之是避免了以人文作中心。近人又说清代学术相似于西方之文艺复兴,此语绝不得清儒之真相。这一风气,到道咸后,清政权将次崩溃时才变。

——摘编自钱穆《中国知识分子》

材料二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一代学子从学术理论到个体人格的参与,从治经到探讨治国之术的递变,都反映了他们忧时匡世之心。我们把包世臣、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知识分子们也找到了方向。大批知识分子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从欧美、日本等异国他乡纷纷回到祖国来。截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总共有2500多名海外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回国,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了科研、教育、国防等事业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们放弃了在外国的高薪与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洗刷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与失败。

——摘编自李楠等《梦想与责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促成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因素。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1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15世纪,英格兰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18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棉花主要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美国的南方种植园主干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里克·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原料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种植业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016-12-12更新 | 3121次组卷 | 4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全国大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