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请证明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徐光启指出,对待西学“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但又认为“会通西学”“岂非礼失而求之野乎”。康熙是“西学东源”说的滥觞者,其逻辑起点是“中学优胜论”,这成为中国士人观察西学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上述对西学的认识(     
A.为中体西用埋下了伏笔B.开阔了士人群体的视野
C.增强了民族自尊与自信D.加快了传统文化的瓦解
3 . 1970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非洲外宾时谈道:“我们愿意跟你们非洲站在一个行列。就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嘛。我们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的发言中,向全世界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着眼点是(     
A.重返联合国B.改善对外关系C.提高国际地位D.反对霸权主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民生建设上,精心撰写了《实业计划》,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他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在十至二十年内,修建十万英里铁路和具有世界水平的三大海港,修建全国公路网,整修运河和内河航道,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加快钢铁、石油、水泥等行业的发展。农业实现机械化,广泛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粮、棉、油、纺织、日用品、印刷、蚕丝、茶等加工制造业。

——摘编自彭南生《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材料二   1978年至2017年,我国GDP从1495亿美元增加到12.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9.5%;我国经济总量从占全球1.8%提高到占15.3%,稳居世界第二位。现在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9.8%。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6%,比1978年提高27个百分点。1978年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1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9万亿美元;2013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6928.6亿美元,超过前30多年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仅有1.67亿美元,2017年底达到3.14万亿美元。

——摘编自林兆木《改革开放40年成就巨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实业计划》出台的背景和实践结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2023-11-15更新 | 10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太平天国后期的《资政新篇》,提出了敢于言利,鼓励致富;倡导工商业,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主张引进西方科技、发展近代工业,促使社会资金转投向工商业生产。这些设想(     
A.打击了清朝腐朽落后统治B.抵制了外国军事经济侵略
C.废除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D.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教法兼行”的思想,主张将教育和立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倚仗于法。教虽以西学西艺为手段,但“教法兼行”的思想源于儒家。他在后面提到“以刑辅教”“先德后刑“,也与董仲舒的说法基本一致。这表明洪仁玕的法制思想(     
A.具有典型的儒家色彩B.秉承中体西用的观念
C.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意在提振天国的声威
8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武装割据、人民主权B.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C.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民族解放、思想解放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据统计,列强在中国经营贸易的机构1882年为440家,1892年为579家,1913年达到3805家;在华贸易投资额,到1914年已达1.42亿美元。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通商口岸开放数量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C.世界工业发展水平D.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任何一种文化都由曲线前进,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只看历史上各时期之治乱兴衰,便可见其文化进退升沉之大概。春秋时代,文化种子埋藏在贵族阶层。孔墨新生机,从下层崛起。此时期为中国文化最有生命力之表现时期。东汉末,文化种子埋藏在大门第,而不免为老庄清谈所腐蚀。唐末五代,文化种子或则逃避至十国、如蜀、如唐、如闽、如吴越,多数都埋藏在山林寺庙与书院中。直到宋兴六七十年后,始有起色。元末埋藏在社会下层,当时南方经济好,书籍流传易,故文化种子得到处留存。清朝入主,文化种子埋藏在社会各阶层者,亦深亦厚。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