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宋代农村劳动力按其流动的方式和方向,大体可形象地归纳为“候鸟式”“风筝式”“鱼跃式”三种模式。但无论“候鸟式”“风筝式”抑或“鱼跃式”,从土地上“溢出”的农村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合理流动,被有效地吸收进非农产业之中。这表明宋代
A.劳动力商品化明显B.人身依附关系严密
C.城乡经济联系松弛D.抑商政策有所调整
2 . 合作探究二: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结合隋唐社会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历史、民族、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总结。
2022-09-1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导学案)-【轻松教,快乐学】2022-2023学年纲要上讲知识培素养同步精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十八年(1892年),川东兵备道黎庶昌创办“洋务学堂”,“考选学生正副额各二十人”入学,“其课程外国文外,增设科学,而以英语、数学为主科。……从1901年到辛亥革命前,重庆已建有小学堂24所。这些小学堂分为官立和私立两类,以官立居多。官立小学主要有后列几所。巴县高等小学堂,知县霍勒炜于1903年改渝郡书院而成,设于在来龙巷的书院原址。长寿知县唐我圻于1904年倡建了林庄高等小学堂(初名林庄学堂)。1905年,江津知县龚承云改聚奎书院,倡办了聚奎两等小学堂。私立小学堂主要有巴县人许荣龙、曾纪瑞于1901年捐资创办于道冠井的开智小学堂;1907年由重庆回民创设于清真西寺的私立西寺公小学堂。

材料二   “七七事变”后仅一年间,战前的108所高校就有91所不同程度地遭到日寇的轰炸破坏,其中被全毁的有10所。于是幸存的高校陆续向内地迁移,到1944年,迁入重庆地区的高校共计31所,大约是内迁高校的1/2。这31所高校中,计有大学9所、大学研究所1所、独立学院10所,居于全国之冠。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四坝”即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成都华西坝中,前三坝皆位于重庆。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重庆近代新式学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战时期高校内迁重庆带来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蠡(公元前536年一公元前448年)去越如(入)齐之后,主要从事经商活动,他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用于商战谋略中,故所谋必成。范蠡主张商品“务完物",质高货真,不可“居贵”,“逐什一之利”即可,"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要“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故“致背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史记越世家正义》盛赞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数与贫交疏昆弟”。

——摘编自侯同江、韩立祥《商圣范蠡评传》


(1)根据材料,归纳范蠡的经商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蠡经商得以成功的有利因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勾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ー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束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还采取采断措施使商道杨通,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同时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中心的互市也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2021-12-06更新 | 188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读图,回答问题。

(1)以中国走向近代民主为主题,将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如图中A、B、C三地的大事做出关联。
(2)结合地图及所学,简要归纳中华民国成立的基础。
2021-11-11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课堂好题精炼(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辛亥革命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西周时期分封示意图》


材料三   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经历了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文化积淀。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却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无论那一地区,那一部落最先跨进文明,它都离不开这一文化共同体。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各区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耿铁华《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

材料四   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王巍《中华文明具有三大特征》


(1)从《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可以归纳出哪些历史信息?
(2)从《西周时期分封示意图》中出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哪些特点?
(3)有学者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请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论证此观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791993年是中国经济的“增量改革”阶段。改革主要在国有部门以外的经济领域中推进。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民营企业迅速成长。营造“经济特区”的“小气候”,实现部分地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1994年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整体推进”阶段,即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进行全面改革。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2   



(1)依据材料1~2,结合所学,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
(2)依据材料2,结合所学,论述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调整和理论创新与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关系。
9 . 少数民族分别创立了哪些文字?(从辽、金、西夏和蒙古归纳)
2021-11-2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问题导学-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0 . 历史表象之形成, 都受当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 探究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以及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

材料二  中国封建体制自古就有一个特点, 那便是中央集权一旦被削弱, 军事、经济、人事权下移就会造成军阀掌兵并割据一方……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弱点,就在于只推翻了帝制而未进行深刻的社会变革。民国年间的经济形态大都还停留在封建社会, 1948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还不及西汉, 多数县由于不通铁路、公路而处于封闭状态, 这就为“土皇帝”们占地为王提供了社会基础。外国侵略者插手中国内政扶持军阀, 更是促进了各军阀的兴起。

——徐焰《辛亥革命后何以形成军阀混战局面》


(2)根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 归纳近代军阀割据混战出现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2021-11-10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课堂好题精炼(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