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在《演说》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同年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1-26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材料二

材料三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       2中国共产党十四次全

三中全会                           国代表大会

材料四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3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
(3)从材料三中,任取一幅图片,指出该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并作简要说明。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
2024-01-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1906年,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发表十万字的《新民说》开启了以新民建构理想国民的历史先声。他认为: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人民只有为自己伸张权利,才能推动国家发展,使国家强大。国家间竞争很大程度上受国民素质的影响,设想由大官带头,普及世界各国历史以及政学、公法、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使道德教化礼仪化,使民智在下效过程中随之开化。认为性别、年龄、阶级出身皆不能成为限制国民享有权利的条件欲强国,必由女学。主张广人才、兴学会,发扬个人对民族、国家责任及义务的公德,铸私德于资产阶级注重个人修养的公德之中,以中国传统旧道德的优秀成果充益资产阶级的新道德。鼓励国民要饱含热诚,要敢于张扬胆力。借西学之风,扬中国之气,创造出新,树立民族自信。

——摘编自陈骊《梁启超新民观考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新民观思想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梁启超的新民观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总的说来,唐代在经济制度领域重平等、轻效率......而宋代恰好相反,在经济领域重效率、 轻平等。所谓重效率,主要指结果是否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或完成更多的设定目标,即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但是,这种在高度中央集权制和官僚制度之下的平等,自身就隐含着矛盾与衰落的根源。它使宋代的官僚政治成为社会进一步变革的阻力,从而使宋王朝未能出现历史性的社会与经济突破,社会的发展逐渐停滞,中国古代社会终究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摘编自谢元鲁 《论唐宋社会变迁中平等和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 ,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 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 “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 “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 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唐代前期经济领域“重平等”与宋代“重效率”的具体体现,并概括宋代“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变迁,并简要评析。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道光时期是中国经济史的一个转折点。对道光时期中国经济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是认识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起点。

何为“道光萧条”中国在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严重经济衰退,因为此衰退始于道光时期,学者吴承明称之为“道光萧条”
“道光萧条”与19世纪中国经济衰退美国学者麦迪森研究发现,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一直在下降。而1820年代正是道光朝前期
“道光萧条”在江南“道光萧条”清楚地表现在江南:首先,田价大幅下落;其次,农业产量降低而成本居高不下。....它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引发太平天国运动
“癸未大水”导致“道光萧条”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的气候剧变

——摘编自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经济衰退、气候剧变及19世纪的危机在松江》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道光萧条”现象(部分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02-1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有清一代,皇帝每日召见官员,以处理政务、获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召见官员制度简表

召见时间

乾隆专卯正(6:00)开始召见,道光帝在寅正三刻(4:45) ,咸丰帝常在辰刻(7:00),光绪帝亲政以后,召见时间是在寅正(4:00)
召见内容

君臣对话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各地的吏治民情、人丁钱粮、水利水患等。皇帝若召见新任官员,首要任务是对他们进行考察。检测其知识储备和行政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新职,并给出施致指示。晚清时期,中国与外国交往越来越多、皇帝还从办理外交事务的官员口中了解对外交往的演进、国际形势的变化
召见对象多为京中各部院堂官、新任的京官、外省官员等
召见奖赏一些在奏对中表现出众的官员,才会得到御制诗、荷包等奖赏
制度衰微召见制度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冲击。由于内政变化剧烈、外国侵略频繁,在咸丰帝北逃承德、光绪帝遭受慈禧软禁、慈禧与光绪帝西逃陕西的情况下,皇帝也难以顺利地召见新任官员。

——据郭黎鹏《清朝召见新任官员制度探析》整理

材料二   以下为晚清时期的一段召见实录

1867年,行将访同欧美的志刚和孙家谷受到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召见的对话

谕:何时起身?

奏:于明日由衙门起身。

谕:由何路行走?

奏:由陆路到上海上火轮船,经日本过大东洋到米里坚;由米里坚渡大西洋到英吉利,过海到法兰西;往北顺路到比里时、荷兰、丹麻尔、瑞典、俄罗斯;往南回路到布路斯;再南仍经法兰西到西班牙、意大利;由中海经大南浮;顺广东、福建、江浙中国海面,自天津回京。

谕:随从人务须管束,不可被外国人笑话。

奏:谨当严加管束,不准其在外滋事。

——摘编自志刚《初使泰西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提炼一个关于“清代召见制度”的历史观点,并引用材料一中的相关史料。说明你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召见实录反映了当时中国统治阶层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状况。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以笔名“中国之新民”发表《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这位中国现代史学之父,一方面有慨于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现实,另一方面,有感于传统旧史学的弊端,针对当时国民只知“家”,不知“国”,更不了解“国”以外还有一个世界,独树一帜倡导新史学,以启蒙“国民意识”。这篇文章探讨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这一重大命题,是其倡导新史学的一个具体行动。梁启超充分肯定郑和是祖国伟大的航海家,“叹我大国民之气魄,询非他族所能几也”。同时,认为“成祖以雄才大略”,“乃恩扬威德于域外”,“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这不仅是因为他关注航海,而且也是他对中国在世界所处空间位置的定位思考。由此看来,我们也可以说郑和下西洋研究自一开始就与中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万明《郑和下西洋研究百年回眸》


从政治角度评析上述材料所示梁启超的郑和研究。(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梁启超的郑和研究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2-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高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已成为合家欢聚的重要民俗节日,每到腊日,朝廷都要“纵吏民宴饮”,还要发放钱物作为腊祭之费,地方吏卒也有腊钱、腊肉。人们在腊日期间休息、团聚,放松一年紧张的生活,“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感受家庭的温暖。……腊祭是岁终祭祀祖先及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神灵的活动。“腊祭百神”中最重要的是祖先神。崔寔《四民月令》曾描绘岁终祭祖的过程:正旦,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进酒降神,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气氛温馨欢乐。

——改编自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


自拟一个题目概括材料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3-07-0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评述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材料评述
A辽宁绥中县东王岗台村发现商朝青铜器窖藏说明商朝统治范围到达东北地区
B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大型宫殿、祭祀台、墓葬和贵族居住区等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了西周至汉代的古炼铜炉、铜渣和采矿的井巷支架为研究当时的采矿和冶炼技术提供一手史料
D战国冶铁遗址不仅分布于秦、齐等七国统治区域,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铁器出土表明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已普遍使用铁器
A.AB.BC.CD.D
2024-01-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恢宏的胸襟,首先呈现在时间与空间的辽阔上。时间上贯通古今,空间上囊括环宇,恢宏胸襟,至此而极。太史公写《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止,述接近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部贯通数千年的历史。《史记》采用纪传体,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史学体例,其优点为能兼容并包,天下巨细,靡不可收而载之。

在空间上,太史公于写中国历史以外写他所能知道的整个世界,匈奴、朝鲜、大宛,列传。写及大宛,兼写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身毒等国,人迹所至,日月照临,全写到《史记》里面去。这是一部时间、空间极为辽阔的历史,可以当通史与世界史之名而无愧。

时间、空间极为辽阔的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不易写成,亦难精确详瞻,史学家缩小研究范围,以断代史、专门史、专门问题作为毕生沉潜的天地,为自然的趋势。历班彪、班固、班昭而写成的《汉书》,为西汉两百年的历史。《史记》写三千年的历史,50万言,《汉书》写两百年的历史,80万言,可见《汉书》保存历史之功。

——摘编自杜维运《史学方法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适切角度,自拟主题,为司马迁的《史记》写一篇历史书评。(要求:选取角度与拟定主题相匹配,符合材料意涵,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评述清晰,作答要素应包含主题、具体评述和相关历史背景,照抄材料原文不得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